笔者以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川教版)第二学习主题第五课《商鞅变法》(以下均以此举例)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本课重点就是商鞅变法的原因和内容,因此,商鞅无疑是本课的重点人物。商鞅要顺利的推行变法,除了战国时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秦孝公的自始自终的支持,因此,秦孝公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于是笔者安排了下面的材料(情景)(诱发):商鞅,卫国人,著名的法家代表人。本姓公孙。但是为什么我们称他叫商鞅?这肯定不是一个历史的错误,这要从公元前356年他在秦国的著名的变法说起。这次变法得到了秦国国君孝公的大力的支持,改变了秦国落后挨打受歧视的局面,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孝公于是封商鞅为商君,商鞅因此而得名。虽然商鞅所在的时代距离我们2000多年,但是和我们现代的改革一样,变法也是要改变许多传统的制度,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反对派的百般阻挠。秦孝公死去后,商鞅也失去了变法的擎天柱,最终车裂而死。秦孝公,秦国国君,他是一个很有眼光有作为的国君。在他即位之前,秦国是处在西部的一个极为落后的国家,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诸侯争当霸主后都要举行盛大的“会盟”仪式,当时没有哪个诸侯向秦国发过“请柬”,邀请秦国参加。秦孝公深感这种落后局面的不利,于是广纳贤才,后任用商鞅,积极的推行变法,终于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局面。(材料完)商鞅变法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一段历史。为了让大家能更加形象的感受历史,我们学习完这一课后,要进行历史情景的表演(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形式,但最好是有合作的活动,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同学参加。除了表演的同学之外,还可以让同学来“评”,在“心得与疑问”中加入对表演的意见和看法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可以选择你们熟悉和感兴趣的历史片段表演,我也给大家准备了几个题目: ·商鞅是怎样克服千难万险不远万里千里迢迢从卫国到秦国的? ·作为一个极为普通的老百姓,商鞅是怎样见到作为国君的秦孝公的?他是怎样“应聘”成功的? ·商鞅要推行变法,是怎样驳倒反对派的观点的?(此部分的时间为3分钟) 接着,利用课件提出这一课需要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方便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在学生做完后教师要小结,同时要利用非正式合作的小组(后文介绍)互相检查是否在教材上做了笔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养成教育很重要)。 基础知识点: A、战国争雄时,各国以普遍的使用( )制作的兵器。( )普遍使用和( )的推广,是战国时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B、( )年,商鞅主持变法。这是一场( )和( )的变革,主要体现在: 变法 内容 土地方面(经济) 产业(农业、商业) 人事制度(军功) 行政制度和都城 法律 变法前 主要变化 变法后 C、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变法并不因为商鞅的死而失败。在战国后期,秦修建了( )和( )两大水利工程。(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都江堰的现状和郑国渠的来历——引导学生回忆合纵连横的外交。)(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时间为15分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学习,而不是讲授。) 下一步就要回到情景问题上去,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情景,使学生明白在表演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然后请出表演的同学(至少2个。其他的角色可以由这2个主角随选。)给出2分钟的时间做最后的准备(包括向同学介绍人物的分工、大致的剧情)。(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时间在10分钟左右。) 在学生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和表扬,同时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基础知识点来巩固,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时间为5-7分钟左右。最后是处理教材作业的时间。至此,整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结束。 开展正式合作教学应注意:教师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从学生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和方便开展的活动方案;在整个教学中把握两个中心,即开展基础知识的合作学习和学生活动的合作学习;注重课堂的活泼气氛的建立,重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实现愉快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f631b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