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札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札记 罗荣渠教授的这本书, 作为一部专题性史论著作, 无论从它所涉问题的重要性来看, 还是从它所取得的成绩来看, 都称得上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吸引我去读它的是一个“新”字。通读全书,可以感受到罗教授是在厘清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历程、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具体特点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讨论之源起和迟滞原因作了深入考证、细致研究之后,在广泛吸纳海内外有关跨学科的学术成果基础上而得以完成的。 一个“新”字突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从主要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出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以生产力标准替代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否定了单线理论;其二,从宏观历史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其三,在研究中国近代巨变方面突破以“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分析的框架,从众多的内外因素的互动作用,提出了中国变革的新思路;其四,罗教授在否定“绝对精神”的历史观念基础上,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就此深入地分析了东亚以及中国近代现代化思潮的变化。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即第一编: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第三编:转型期中国发展趋势通论(1949年以前) 。“这是一个三层式的结构:最基层是现代化理论;第二层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第三层是现代化的中国进程。”可谓既有理论又有实际, 既宏观又微观。在《补编》中又加入第四编:世界现代化过程与东亚的崛起;第五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注重考察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以较多篇幅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以下我想侧重谈谈读完罗教授书后的几点感受: 一、 引进大量的概念和范畴,并有诸多理论建树 在研究人类生产力的阶段性特征时,作者提出了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的概念。为了明确界定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作者引进了“初生的”、“ 发展中的”、“ 发达的”、“ 欠发达的” 等定语性概念。在对比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不同类型时,作者从社会学借用了“ 社会变迁”这一术语, 并将它分解成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等四个范畴。 吸取了西方学者在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分析模式、概念与范畴中可取的部分,拓宽了研究视野。如汤因比在考察人类近六千年历史所存在的26种文明时,提出人类各文明形态都要经历“ 起源、生长、衰落、解体” 四个阶段,在考察文明的产生、发展时又提出了著名的“挑战—应战”范畴和分析模式。沃勒斯坦在横向对比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界各地区或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则提出厂“ 核心区”、“ 半边缘以”、“ 边缘”、“ 外围区” 等概念。 更重要的是,作者根据自己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界定了“现代化”的涵义: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此种解释把“现代化”从一个超时空的宽泛的概念确定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 从宏观历史的视角,加深了自己对“现代化”的理解 作者是从全球性大转的变化过程中对“现代化”进行整体研究的。纵观全书,可发现这里所说的整体研究包涵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把全球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在各民族国家相互矛盾、相互作用中把握这一整体发展、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在这一整体结构转型的运作、影响下的不同民族国家内在结构的擅变,强调在工业革命以史无前例的震撼力打破了以往世界原有的均衡状态后,各民族国家被纳入全球性现代化过程的必然性。其二,在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下研究具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尤其是不同历史传统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差异性及其对世界历史总体走势的影响。其三,采用了多面比较的方法,在全球性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分裂化的总趋势中,在现代化大潮的相激相荡中,在发达国家与后发展国家、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内因与外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中比较,确定各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的历史规定性”。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结合,作者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贯通古今,联结内外的宏观世界历史发展景观。正如作者在书中引用的一句西方名言,“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要始于足下”。 作者不仅有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整体研究,还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个案研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描述中,详尽的分析了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三次模式大转换,这样便于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去把握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明确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球视角下去研究现代化问题,建立新的理论,是为了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借鉴别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有利因素,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快的实现新的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更深地感受到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又不只是用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现代化,现代化还应包括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发面。其中,文化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应给与足够的重视。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一时间,对物质盲目崇拜的思想充塞于青年人之中,拜金主义盛行其道。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西方成熟的文化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相携“入侵”,西方文化慢慢蚕食传统的位置。可以说,现在中国是一个价值观缺失的时代,重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刻不容缓。正如作者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指出,“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对外来新思潮进行比较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和批判地选择,同时清理我们原有的文化传统的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要素整合,以重建精神文明。” 三、 启发与思考 读完罗教授的书,启示很多,在方法论角度告诉我们研究历史,不能把人类社会看成“公式化”的过程。作者这种对旧历史观念的革新,对于我们来讲,可以说是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公式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妄图用“一言以蔽之”的方式去解释和研究它,不能胡乱贴标签,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甚至偶然性,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与研究其各个侧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摆脱传统史学的禁锢,才能有所创新。 罗教授站在宏观历史的高度,放眼全球,对世界——东亚——中国现代化进程先后论述。这种世界史的眼光是值得学习的。即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我们,需要跳出以往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于中国近代巨变方面的认识要突破以“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理论分析的框架,从世界现代化的角度去理解、思考,开拓认识视角,尽可能全面的认识问题。在书中,作者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个案研究是清晰和明确的,为读者重新梳理了线索:有对1860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独特运动洋务运动分析,还有对1949 年到1989 年之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的分析, 以及对制约和影响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分析。这样就全面的分析了制约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阅读后,我们不仅对现代化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等方面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也有助于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世界现代化的相关教学内容,也能够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研究历史的视角。 这部著作作为现代化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对现代化思潮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成果。它从宏观史学视角, 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大转变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还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题考察。全书融理论和历史研究与一体,在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与西方的窠臼,阐发了许多精辟和发人深醒的见解。可以说,这部书仍代表着我国现代化研究的水平和最新方向,值得反复研学。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赵峰、李作杰.现代化理论的新探索——评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8 . [3]李文.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评介.社会学研究. 1995,01. [4]刘家钦.罗荣渠先生的宏观史学思想及其学术价值—再读《现代化新论》和《现代化新论续篇》.池州师专学报. 1999,04. [5]何顺果.评罗荣渠教授新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6]袁鹏.现代化理论: 从历史的误区到现实的发展——兼评《现代化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43279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