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蘇六國論的比較 三蘇 蘇洵(老蘇) 蘇軾(大蘇) 蘇轍(小蘇) 字 號 主旨 申論六國「 」而由「 」而論六國久分析六國滅亡之因,亡,用「 」存而秦速亡的原因。 提出六國應該團結抗的手法,呼籲宋不可從六秦。 國破亡之故事,比起蘇轍的六國更具意義深度。 結構 扣緊主題,深入論證,脈文字冗長,結構鬆散 結構嚴謹,較平板。 絡清晰 六國批判尖銳,融舊鑄新 似是而非,強詞奪理。 以史論史,論證平篇中實。 語言風格 風格 古勁簡直,有「 」「 」,才氣縱發為文章,之風。 橫。 「 」。 二、借古諷今(六國與北宋相似之處) 六國 北宋 外敵名稱 屢遭「 」侵襲 屢遭外族「 」、「 」侵擾 對外政策 以「 」奉外族 政策損失 賂秦所失之地較戰敗所失之地獻歲弊的損失較戰敗引起的損失「 」 「 」 政策效果 羨地只換來「 」 獻歲幣為一時的苟安 政策影響 暴秦貪得無饜 外族貪得無饜 失敗原因 未能「 」 朝廷上下未能「 」 總結 忍辱求和,苟且偷生,步向滅亡。 三、借古諷今(六國與北宋相異之處) 六國 北宋 地位 國勢 六國任何一國實力都比秦國弱 國存較西夏、遼強 四、時代背景 君主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慶曆二宋仁宗(慶曆年) 三年) 採取宋初建國採真宗景德元年與仁宗慶曆二年,遼慶曆三年,政策 「 」政遼訂又派使者向北宋「 」請策,最後未能收「 」,索求和,北宋賜歲復宋每年必須給聊「 」幣。 「 」,白銀絹布,並與遼(包括今山西太故宋太宗兩次征約為「 」。 原和河北)的土遼,但結果都為地,北宋與遼再度「 」,從此訂約。 對外政策從「 」改為「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ba1e7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