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人性的善恶两面 作者:陈霞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3期 对于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很多人研究其主题体现的“自由、希望、个人”等,或者单方面地论述人物表现的优秀品质如“坚韧、信念、智慧”等。文章将致力于角色的人性的善恶两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希望能有助于全面认识电影中人物并在生活中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和他人,树立更全面客观的价值观。 一、人性善恶两面性及善恶界线 对于人性善恶两面性这一观点,很多大家持肯定态度。如王充的《论衡·本性》中有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善恶在所养焉”,告子的“其论性无善恶之分,譬之湍水...犹人性无分于善恶也”。另外中国佛宗也指出“善和恶是心性(佛性)统一体的两面”。 那么,善恶的界线在哪儿呢?孟子的“四善端说”认为四种善端是人性之善的萌芽。荀子认为“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都是“善”的表现。佛教著作 《大乘义章》认为“以顺益为善,以违损为恶,认为所作所行能够得到人天以上果报的都属于善”。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论证了动物中合群性的社会性本能的存在及其发展成人类道德的自然选择。由此可见,有益于群体的性状是“善”。 综上所述,大体可以得出善恶界线: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行为即为“善”,反之即为“恶”。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分析出每个人物的善恶两面性,从而更加正确地评价和对待自己和他人,树立更全面客观的价值观。 二、人物分析及论证 (一)安迪:利人利己 投机取巧 安迪展现的主要是“善”:他用无数小时的苦工为狱友削磨石英;他坚持不懈给州政府写信,终于获得资助重整了图书馆;他宁愿受罚也要在那个黄昏放出音乐给予所有人精神慰藉;他给狱友补课,使他通过了同等学历考试;他以为狱官处理遗产问题为交换,送给狱友每人三罐啤酒···他的“善”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和尊重,也感染了部分狱友坚持真我不“被体制化”。 然而人是有善恶两面的。他也曾策划杀妻行动,也曾投机取巧帮狱官处理遗产问题,也曾给典狱长洗黑钱···这些无疑是有损社会利益的“恶”的表现。 (二)瑞德:自省自持 懦弱消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瑞德的“善”主要表现在不损人利己。他帮狱友们弄东西,但枪械和毒品除外;他在最后一次审批时体现出的改过自新;最后他摆脱“体制化”的思想束缚···他自省自持最终自强并且没有伤害他人利益,这是他“善”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他在之前的审查中说谎欺骗;他曾经的被“体制化”;他在得到允许后才敢去上厕所的习惯等都是他“恶”的表现。因为这种消极的心态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而且如果蔓延,必将有碍社会的发展。 (三)布鲁克:安分守己、懦弱胆小 布鲁克是完全被“体制化”的。他企图杀死一位狱友,以继续留在他赖以生存的肖申克;他极其不习惯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他因孤单寂寞上吊自尽···“人性之于挫折,恶者自暴自弃。”可见,在挫折面前,布鲁克是“恶”的。如果他能“学会自我减压,远离低迷情绪”,他的结局可能就会被改写为寿终正寝。 然而他养鸟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珍爱,在图书馆做管理员···按“人性之于事业,善者脚踏实地,恶者投机取巧”,“人性之于恩惠,善者以德报怨,恶者忘恩负义”的评价标准,他是“善”的。 (四)诺顿:恶贯满盈、自知之明 诺顿是恶贯满盈的,他见新成员时的那句“把灵魂献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就不难看出他的虚伪与残忍;他建立“外役监”利用狱徒为他卖命并中饱私囊;他不顾安迪的自由和生活,杀害证人汤米···他滥杀无辜是非不分,以一己私利为价值标准,将人性之“恶”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然他也有“善”的一面。诺顿没有反对安迪给州政府写信的请求;他选择了饮弹自尽而非坐以待毙,说明他还是有羞耻之心和自知之明的···可见,诺顿也是“善”的一面的。 (五)姊妹:暴力、团结 姊妹,以使用暴力“同性暴力”为乐。他们“欺软”,对安迪暴力相加;他们“怕硬”,在狱官的毒打面前哀号。其“怕硬”与“欺软”形成鲜明对比,其“恶”也因此凸显。 然而,“妹妹”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他们的团体也是有一定凝聚力和感情的,他们之间还是可以和谐相处。如果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应用到集体建设中,是非常有利于集体利益的,因此是“善”的表现。 三、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都能看出任何角色善恶的两面性。而这一认识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及树立更全面客观的价值观都有借鉴意义。从安迪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但同时“防人之心不可无”,要以“善”为本。从瑞德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害人之心不可有”,在评价他人时也应辩证对待。况且善恶是对立的,又能融为一体,因此我们要灵活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对待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无论是个人提高还是社会发展,善恶都在此消彼长着。因此我们,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应辩证对待,将“善”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恶”性最小化。这样,社会才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0ee42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