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3. 1945-1960年 核心思想词:战后的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3.1 战后规划理论——T.Sharp与Paul Goodman和Percival Goodman兄弟 3.1.1 T.Sharp在战争刚结束的1946年发表的《为重建而规划(Exert Phoenix:A Planning for Rebuilding)》宣告规划战后新阶段的开始。 3.1.2 Paul Goodman和Percival Goodman的《生活圈的意义与生活的方式(Communities:Means of Livelihood and Ways of Life)》,揭开了战后规划理论的活跃期。 3.2 L.Keeble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Town and Country P1anning)》,相对全面地阐述了当时普遍接受的规划思想,成为战后物质性城市规划的标准版本。 3.3 1952年F.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和1960年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的产生背景——对理论与分析方法的需要。 3.4 H.Kitto的《希腊人(The Greeks)》和V.Gordon Childe的《人类创造自己(Man Makes Himself)》,从历史的角度寻找和提出了城市规划中作为城市实质的社会构成的原则。 3.5 其他: -1948年R.G1ass的《规划的社会背景(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a Plan)》; -1959年R.Glass的新著《对规划进行评价的一些社会学思考(The Evolution of Planning:Some Soc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1960年Donald Fo1ey的《英国的城市规划:一个意识形态还是三个(British Town Planning:One Ideology or Three)》; -1959年Charles Lindblom的《紊乱的科学(The Science of“Mudding Through”)》一文的影响很大。 3.6 Charles Lindblom与渐进决策理论(Incrementalism) 3.7 新城建设运动(New town movement):以英国为代表 3.7.1 1946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新城法》决定建设一系列新城,以疏散伦敦等大城市过分集中的工业和人口。 3.7.2 第一代新城(1946~1955):规划特点比较接近“田园城市”的概念,如哈洛新城、克劳莱新城等。 3.7.3 第二代新城(1955~1966):以疏散大城市人口为要旨,以坎伯诺尔德为代表。 3.7.4 第三代新城(1966年以后):以建设更富有吸引力和具有更高标准的新城为己任,具有代表性的是米尔顿·凯恩斯。 4. 1961-1980年 核心思想词:城市规划批判,公民参与,规划与人民,社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论,系统理论,数理分析,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4.1 Jane Jacobs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 4.2 Jane Jacobs的贡献: 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Jane Jacobs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做规划;同时使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的关心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 4.3 Paul Davidoff与倡导性规划理论(Advocacy Planning) -1962年与T.Reiner合著的发表于JAIP上的《规划选择理论(A Choice Theory of P1anning)》; -1965年发表的《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其贡献在于: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探讨;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的利益的探索。 4.4 其他有影响的有关规划的社会学讨论:F.Robinovitz l967年的《政治、个性与规划(Po1itics,Personality and Planning)》;Herbert.J.Gans 1968年的《人民与规划(People and Plans)》;1969年的《公共决策行为:规划文化(Community Design Behavior:The Culture of P1anning)》;1969年A.Skeffington的《人民与规划(公共参与委员会的报告)(People and Planning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1anning)》;R.E.Pahl的《谁的城市(whose City? And Further Essays on Urban Society)》;N.Dennis的《人民与规划:桑德兰的房屋社会学(People and Planning:The Sociology of Housing in Sunderland)》;1972年G.Bell和T.Thywitt合编的一本《都市环境中人的认同(Human Identity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4.5 J.Rawls在1972年比David Harvey早一年发表了《公正的理论(Theory of Justice)》在规划界第一次把规划公正的理论问题提到了论坛上。但是半年后的David Harvey的《社会公正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则把这个时代的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向高潮。 4.6 David Harvey与Manuel Castells——新马克思主义(Neo Marxism)的代表 -David Harvey及其《社会公正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Manuel Castells及其城市社会问题专著《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The Urban Question:A Marxist Approach)》 4.7 Lewis Keeble、Brian McLoughlin与规划标准理论的变化 -Lewis Keeble 1969年新版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 -Brian McLoughlin1969年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统探索(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A System Approach)》 4.8 1960-198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实践操作中的指导理论可概括为: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4.9 1960到1980年代的规划理论中,“理性”是针对了规划过程的过程规划理论核心(Procedura1 Planning Theory),而“系统”针对的是规划中处理对象时的实质规划理论核心(Substance)。 4.10 有关“环境意识”(归入第五阶段讲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7246d484254b35eefd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