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挨次,并了解其作用。 2、领悟本文精确 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状况,丰富科学学问。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结构方式 2、本文语言的精确 性和科学性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养分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 1、荔枝是我们平常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当大力进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意广阔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明确:很明显,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由于它是有关荔枝学问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爱好、最乐于了解的学问,因此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具体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支配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 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绽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挨次图如下: (一)从对学校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总挈全文) (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表 b荔枝外壳的颜色;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c荔枝的外形;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 里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亲密,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状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93324fb8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