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回乡偶书》 从小学时起,就开始接触古诗,这么多年来,读过的诗不知道有多少首了,留下印象的也不少,背过的也和大多数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一样多,但后来就慢慢地还给老师还给作者了,很多只记得一二名句,断篇残章,能记得全篇的少之又少。而这其中,有的再也没有去看它,也不用费力记忆,似也没有什么精警优美的绝妙处,却总能轻易地回想起来,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诗中的一首。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题作“回乡偶书”,经典的四言结构,不短不长。回乡者,动宾结构,记事,说明作诗的缘起。回字,出而又返之谓也,出而为何,返而如何,人生况味,都在其中矣。佛家有偈语去:“从来处来,到去处去”,看来无聊无理,奇怪渺茫,而回则有来有往,自有因果圆融,完整踏实。乡者,祖宗所系,家族所在,少小生长所依,情感依恋所归。 乡中所见所闻,不一而足,但人皆有乡,何得何感,可能和而不同。偶者,随时随地,随机而发,没有提前计划,没有功利控制。如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一样临时起意,收放自然,此诗之偶,竟可不必收回,但可以肯定也一样是自然而然,尽由天性人情,所以其实不偶,乃“理固宜然”,诚可感焉。书者,写诗作歌,一抒怀抱,得之于心形之于笔纸,传诸后世,可立言矣。 此诗短小,七言绝句,不过二十八字,所以可见其偶得偶书,却是无数中国小学生必学必背之作。今次再读,不禁臆测它也是无数人必然共鸣必然难忘之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扣“回”字写,回前回时,一目了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三十七,人生正值强壮之年,已然展开,但还未到顶点,只有一条向上向前的路,此时离乡,必是志在四方。当然三十七,也尽可成家立业,安营扎寨,难免安土重迁了,此时之离,或不能称之为“少小”。但家乡本就是成形于少小之时,而在绵延世代之前,个人一代又何其渺小哉,慎终追远,岂可自托老大,岂不甘心为“少小”。而作者时已年逾八十,久阅人事,回望一生沧桑,当时青葱稚嫩,岂不感叹为“少小”。或者老人离家在更年轻时节,那当然非此二字不可了。少老言年龄,岁月就是一切,给予人生命的长度,世间的喜怒哀乐;又是违拗不过的自然规律,安排着人事的沧海桑田,浮沉得失。小大或言身形、见识、经历、功业,概括着人本身,无论什么角度哪个方面,少之时可谓小,老之时即为大,今之视昔,小大之变矣。当年自是少而又小,如今只是老而又大,一离一回间,不言某人某事何情何理,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总而言之,无所不包,如“望天地之悠悠”;对比鲜明,静言思之,“独怆然而泪下”,耄耋老者,将泪化之于诗而已。或限于七言篇幅,“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之间字数无法对称,但或许天作之合,形式恰合乎了内容。此时回来,父母或已不在,老屋或早已易主,家乡或早已大变,所以不能说“回家”,只能说“回乡”而已,但家乡者,无家岂可为乡,看到的早已物是人非,字面上又岂能胶柱鼓瑟。“老大回”后面不着一字差可比拟,若要多一字,却不知安放什么又如何安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4f5b87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