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开生活、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哲学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每一件正确的事、说的每一句正确的话无不折射出一定的哲学道理。例如本来打算去灌溉田地,但一看到外面乌云满天,马上可能就会下一场大雨,于是你就取消了原来的打算。这种做法用哲学道理来分析,你就是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说的“哲学源于生活”。 但是,哲学绝不等同于生活,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用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世界观知识体系,它有特定的概念、原理,并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要用更精练、更准确的、更科学的语言表达,使从一件事中衍射出的道理由个性上升为共性,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要避免哲学教学的庸俗化,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又要避免教学中把哲学庸俗化。在学“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时,用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等有关事例来说明。让学生在知道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实践中、在追问中、在思考中、在师生的探究中,让学生意识到哲学就在身边。在哲学的教学中,要避免庸俗化,一定要教给学生用哲学的高度与视野看待生活中万事万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悟哲学道理的素质。 要避免哲学教学的神秘化,就要求在哲学教学中强化实践的观点,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的具体实际,比如联系的普遍性,通过汶川、玉树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活动进行讲解。既要准确把握哲理的精神,又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学习经验,并能迅速准确的判断与选择。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处理好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将哲学教学置于生活之中,脚踏实地,这样理论才有说服力,才能避免哲学的神秘化;又要借助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理性思考,在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设置生活化的场景中通过讨论辨析、归纳总结出高于生活的结论,从而避免哲学的庸俗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542c1455270722192ef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