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研究—以深圳永福街道桥头社区为例开题报告

时间:2022-05-08 05:21: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研究—以深圳永福街道桥头社区为例

开题报告 研究目的、意义(价值)及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随迁子女正处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可以说,倘若能成功的适应及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不仅关系到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水平和健全的人格特征,而且还会影响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伴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区域间流动的加剧,随迁子女数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出现增加的趋势,由此来说,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的困境应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解决。社会工作者介入到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中来,从中认识到随迁子女在社区融入中存在一些问题,随之链接与整合相关方面的资源,然后运用小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品格,为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社会工作角度入手,以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为立足点,并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探究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问题。具体而言,将通过分析深圳永福街道桥头社区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的现状,以社区四点半项目开展为基石,提升随迁子女自身能力、构建朋辈支持网络、加强家庭互动、提供社区支持等来促使他们更快的融入异地生活,增强其抗逆力,使他们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到社区中去。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论证其介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的相关对策方法。笔者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社区、家庭、朋辈、个人等方面来促进随迁子女的社区融入,将是一个独特而可行的方法。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笔者以社会支持、社会学习理论为支撑,对随迁子女社区融入问题进行研究。纵观以往许多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宏观层面着手,分析社会政策、教育公平、社会排斥等,很少有具体的实际行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具有不同于理学社会学的特点,笔者在服务过程中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外,本研究结合深圳市永福街道桥头社区随迁子女具体的情况,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的新模式,以达到改进随迁子女融入社区的困境,帮助他们在社区内成长的目的,整合对社区融入研究的相关资料,提高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社区融入的专业化水平,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2.2现实意义


在“欢乐一区”项目实施过程中,笔者从整体进行分析,从随迁子女个人、朋辈、家庭、社区等微观角度进行介入,有别于以往各类学者、专家提出的种种对策和建议,与他们提出的政策和体制不同的是,笔者对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问题进行介入,发现他们在社区融入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对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与此同时,笔者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和专业反思,帮助随迁子女更好的融入社区,从而为更多的一线社会工作者介入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的服务提供参考和建议,以供他们进行借鉴。

通过对随迁子女社区融入的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探索深圳市X社区随迁子女融入的困境以及社会工作者介入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善建议,为随迁子女融入社区提供一些经验,不仅提高受助者的抗逆力,而且有利于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培养合格的新城市接班人,同时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相关领域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关于人口迁移理论方面研究较早,西方学术界针对移民融入问题的研究,分为“同化论”和“多元文化论”,美国流动儿童主要分为四类:即外来移民的子女、无家可归儿童、军人的子女及跨区务工人员的子女,国外该类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儿童在教育权利的保护、家庭环境的影响、移民后所面临的各种不适应以及浅析对他们产生的影响等方面,Paul E. Green 研究发现移民的子女教育机会因频繁的流动、教育差异、贫困和语言而受到消极影;South S J从分析流动使随迁子女正常的社会活动受到限制,此外,流动性也制约了随迁子女从成人那里获得心理及情感上的支持,学习成绩相较于非流动子女而言相对较差。Biernat从流动对随迁子女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还提出随迁子女还可能在学校被分配到不恰当的班级里。最近几十年来西方各国移民儿童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国外学者更多将方向集中在移民儿童的社会融合方面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学术界关于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的问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些年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涉及到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合、朋辈交往、社会融入三个方面。1994华耀龙全面分析了河北区面临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积极倡导并给予关注,开启了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先河,进而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邵书龙对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受“围堵机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黄兆信提出了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三方联动的互动机制,强调发挥


社区融合的作用。

关于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的研究:周皓、章宁通过对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调查并以流动儿童与流入地的社会认同状况为研究内容,发现流动儿童内部其融入度较高,但其对城市社区认同度不高;王毅杰、梁子浪对南京某民工子弟学校以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融合和结构性融合为调查内容,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在仪式上将自己和城市里的儿童区分开来,且自身的身份认同也不明确。

关于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肖蕊对北京某两所中学183名随迁农民工子女和153名本地儿童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及自编《儿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加之访谈法,进行调查得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自尊水平低、歧视知觉敏感、情绪不平衡、焦虑等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北京本地儿童;王磊通过比较流动儿童两种心理取向,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与学校、社区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有关。熊猛、叶一舵系统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个体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等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根据文献汇总,目前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问题的研究,如梁笑芬、樊有镇结合增权理论,通过项目的开展,解决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社区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江秀娜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介入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问题等。第二种是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研究,刘兵等人认为必须在制度的保障下,只有社区与家庭合力推动,才能真正促使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能完全实现切实融入的目标。第三种类型,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徐丽敏从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介入方法,满足随迁子女各种层次的教育救助需 ;孙雪蕊从随迁子女的社区交往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等等。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新颖性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大量的关于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融入方面的期刊文章以及文献,笔者在对相关的资料进行详细研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归纳,此外,与项目所实行的社区工作人员、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等各方面进行沟通,重点手记了小组活动计划书、小组集会记录、小组活动总结报告以及小组活动评估报告等资料,得到了真实而具体的一手资料,进而对深圳永福街道桥头社区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现状进行分析与梳理,并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基础,开展了深入而具体的小组实务工作,以此来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社区融入方面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 2. 走访调查法

本研究对深圳市永福街道桥头社区外来务工者的家庭及随迁子女进行了具体的访谈,为本文的撰写打下了真实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dc02ba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