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钢铁商业的形成和开展 姚鹤年 在 国外近代钢铁、五金产品输入以前,我国消费的生铁熟铁制品已有悠久历史,如农具有镰刀、犁头、钉耙:木工具有斧、凿、刨铁、锯条、铰链、钻头;船舶用具有 铁锚、铁链、铅钉;家用物品有刀剪、铁锅、铁锁等。在上海这些产品均由打铁铺、冶坊自产自销,或由钉铁油麻店、瓷器店、什货店等向铺坊批购经营销售。 据史料记载,明代末年上海人开设濮万顺铁店,除锻造一般农具外,并以专业消费厨刀著名。清代,上海的锻铁手工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繁荣逐步开展,邻近的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的手工业者纷纷迁沪开设作坊,锻制各种铁器自行销售。1850年 左右,无锡人胡德培先后在南翔和南市悦来街开设胡悦来,胡悦盛钉铁油麻号,专营铁钉、铁锅和桐油、苎麻,获利甚丰。后来,胡德培斥银二千两,开设源来冶 坊,为沪地大炉冶坊之始。当时,冶坊、铁铺、钉铁油麻店多开设在南市董家渡、小东门、新闸桥、吴淞一带,主要销售对象是船户和居民。铁铺、冶坊消费均以国 内土铁为原料,大多从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土铁产地运来。应市土铁规格一般每条约一尺长,二寸宽,五六分厚,用竹箍扎捆。 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纷纷来沪开厂,建筑业、运输工业兴起,洋务派军工工业也有开展。从此,进口钢铁逐渐取代土铁市场。据1867~1904年统计,沪地进口金属材料平均每年8~9万公吨。上海钢铁商业也初具规模,最早经营进口钢铁、煤炭等业务的是开设在北苏州路的德商可炽煤铁行。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资本家被召回国,将店出盘给叶澄衷和龚少蓉经 营,这是第一家华商钢铁商行。以后,1878年无锡人周廷弼在北苏州路开设昇昌煤铁号。1883年祝大椿由龚少蓉资助开设源昌煤铁号,1890年唐晋斋开设怡昌铁号,戴运来开设利昌铁号,周可文开设茂顺铁号,洪仰岗开设万椿铁号。1895年张文沛、龚子清、荣永吉、陆培之、支顺昌、应鸣和合资一千银两开设怡大铁号。当时。外国商人要在中国扩大推销商品,都不能不借助于买办性的中国城乡商业网为其效劳。早在1878年宁波?海关贸易报告?中载:“宁波商人宁愿以现款交付而获得较廉价价格的方法,向上海华人铁商采购商品。上海铁商差不多全是宁波入,货物装到宁波后,再发送到内地,以长期贷款方法出售得到高价,一般要2~3个月以后才能收到贷款。15年来这项贸易几乎完全是宁波人和上海宁波籍铁商之间的交易,事实上洋商很难分享一份。〞当时,煤铁号所经营的进口铁俗称“洋铁〞,以旧钢铁为主,是欧州英、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工厂、船坞、锅炉裁剪切割下来的余料,以及铁路、马车等被拆弃的废旧钢铁。这些旧钢铁,相当一部分是运输船只来沪时作压仓废料运来的。新货钢材有大英条〔钉条铁〕、法西钉〔元钉〕、条铁、双马牌箱钢、生铁等,但数量不多。至1914年,沪地钢铁商已开展到20家,从业人员642人,资金106万银两,营业额360万银两。同年,建立上海铁业公会;筹建会所于香港路150号,会长为徽昌铁号老板张子昌。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开展,工业扩大消费对钢铁需求猛增。由于资源紧缺,致使钢铁价格暴涨。据?上海总商会月报?载:“上海市场铁价每吨平均价1913年33.25两,1914年36.25两,1915年36.5两,1916年55两,1917年l00两,1918年160两。〞大战发生后不久,日商还利用五金商店抬价收购旧铁,原来旧铁市价每担3两,后来一直涨至14两。从大战初期至大战完毕的4年间,钢铁材料价格上涨4—10倍。此时,钢铁业已从经营旧货钢材逐渐转入以经营新货钢材为主,销售对象从手工业铁铺、冶坊转向营造厂、机器厂、制罐厂、拉丝厂等。至1918年,钢铁商开展到33家。从业人员867人,资金1360万银两,营业额1500万银两。 1918年11月大战完毕不久,沪地钢铁商人曾一度不安,认为货价即将回落。为维护自身利益,组织团体名曰公益公司,共同讨论划一售价,数月后,人心稍定。1923年国内市价不敌新货本钱。钢铁商在外汇率紧缩,国内外市价下跌的夹攻下,市场呆滞,销路不振,在大战期间所得利润亏蚀殆尽。恒康、昇昌、仁昌、庆泰、锡昌、兆昌、源成、晋昌等商号相继歇业。1929年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也涉及沪地,上海钢铁商中的大户,如源昌、唐晋记、衍康、万椿、徵昌等20多家又先后在1929~1934年倒闭。此后,日本钢铁消费已具相当规模,为排斥欧美,向中国推销钢材,日商数度邀请华商赴日观光。据1935年8月9日?新闻报?载:“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近为推广销路,并谋与华商联络起见,特组织观光团,招致平日素有往来之华商赴日参观,顷铁业方面,业已组织成立,定于本月十四日乘长崎丸启程。〞从此,日货源源不断运沪,沪地钢铁商又得以开展。至1937年,钢铁商已有130家,从业人员1350人,资金980万银两,营业额5250万银两。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日军以“清街〞为名,将虹口区钢铁商存货劫夺一空,南市、闸北一带商号亦多毁于战火,行业损失甚巨。1937年10月21日?申报?载:“虹口各五金铺所堆存之钢铁,在战争发生以后不及搬出,而被敌人搜刮,装载往日本者价值颇巨,仅钢板铁条等照价计算值洋460多万元,假设照如今市价,犹不止此数也。〞1938年上海租界为日军所包围,惟海上交通尚可通行。战前国外定货仍能陆续来沪,“孤岛〞时期钢铁市场曾一度畸形开展,货价上扬,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新设字号。据1938年7月26日?新闻报?载:上海钢铁货品“战前存底总数约2.1万吨,近因外汇关系价格更告飞涨,钢板每担从13元涨到17元、三角铁从12元涨到16元、洋元从11.5元涨到15元。〞1939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货源断绝,美货应市,货价继续上扬,商人争购囤积待机抛售。1941年8月,钢铁商组织成立具有严重投机性的“上海铁业银行〞。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事发生,日军进占租界,立即查封钢铁商仓库。12月17日,日本陆海军最高司令部公布?重要物资申报布告?,提出钢铁金属如“隐匿不报或呈报不实者,依军法处置。〞据1945年?五金半月刊?三卷载:“当时有一万余吨金属材料为日军强征搬去。〞钢铁行业又一次遭受洗劫,至1945年,沪地钢铁商虽有220家,但资金却从1937年的1350万银两下降到1945年的960万银两,营业额也从980万银两下降到1945年的600万银两。 抗战成功后,沪地钢铁市场一度平疲。市内原敌伪工厂停工待处,一般厂商也颇多尚未恢复消费。不久,国外钢铁又倾销来沪,许多商家只出不进,抱观望态度。1946年起,工厂企业恢复消费,天津帮从东北、太原等地贩运型钢、钢板、废铁、生铁来沪销售。此时,敌伪时期“避风头〞歇业的大户重新复业经营钢铁业务。特别是外汇开放后,一些商家凡自行进口的均获利甚多,如源祥号一次进口铅丝50吨,出售后价款可再定购250吨,可见利润之厚。由于进口钢铁利润倍增,1947年7~9月间抵沪各码头进口钢铁达万吨,国民党政府输管会借口未经合法手续,不发进口容许证,要由中央信托局收购。对此,市商会曾组织请愿团前往市参议会、南京行政院、财政部等处请愿,据理力争。事情闹了几个月,至1947年底当局仍坚持收购。这样,行业中的巨额利益落入官僚资本手中。1947年后,通货膨胀加剧,囤积之风增强,一些“皮包公司〞“歇壁字号〞大肆进展投机活动,业内有的组织集团,有的勾结官僚,获利丰厚,积累迅速,出现了一批发财的人。在此同时,有些钢铁商家开始步入工业,开设制钉厂、搪瓷厂、化工厂、油毛毡厂,也有转入国际贸易和其它行业的。如恒利铁号开设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e82c36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