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大致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艺术形式的美,理解诗人感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扣诗眼“忆”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请大家读读诗的题目。 师:读了题目后,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重阳节 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的习俗。 师:根据你的感觉,题目中,哪一个字深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感情? 师:“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师:说得多好哪!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感受掌握古诗节奏。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二)、强调生字读音,正音生字。 理解“茱萸”等生僻词 (三)、指名读古诗。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能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是一个进步,离学懂课文更近了。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可以和同桌讨论,试着理解诗句的含义,实在不懂的,可以到讲台这里请求帮助。 四、品读诗文,感悟思念之情。 紧扣诗中关键词语,点拨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板书位置 山西永济 长安 华山 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时间里,王维没有回过一次家。当时十几岁的王维还只是一个孩子,在这个繁华而又陌生的都城,是那样不知所措,孤独寂寞。这异乡指得就是——,这异客指的就是—— (二)“独” 这身在异乡的异客会觉得自己怎么样?从哪个词能看出来?(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三)“倍思亲” 角色扮演:小王维,在这个本该是亲人团聚、登高望远的的重阳佳节,此刻你在想着谁?假如他现在就在你身旁,你会和他一起做什么? 想着和兄弟手足情深;想着享受父母的慈爱关怀,想着和伙伴嬉戏玩耍—— 角色扮演,利用对话具体化情景,一情景一诵读,体会感情。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忧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体会想象情景。 1、是呀!离家已有两年,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会和家人一起登高远眺,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王维在回忆着什么? 2、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后两句。 五、赏读诗歌,进入诗境。 (一)、音乐,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教师渲染领读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3、全班一起读。 六、链接拓展,感受中华文化。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连同传统佳节---重阳节,一起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中华民族重情义,爱家庭,爱亲人,因此,在传统节日里,有那么多的诗歌,洋溢着浓浓真情,沉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代代吟诵下去。 学生吟诵《元日》《清明》《水调歌头》《望月怀远》等描绘传统节日的古诗句。教师指导情感。 中华民族的人情味就伴随着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的岁月,沉淀在我们的骨子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荣、精深博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七、作业。 用讲故事或画画的方式讲述诗文,感恩父母。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异客 倍思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15530a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