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渔父———古诗词课程系列之“渔父”解读及教学 作者:吴诗清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1期 【形象感知】 在现行的各版本教材中,以“渔父”为主题的诗歌收录了不少,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司空曙的《江村即事》等。为什么教材的编写者要选编这些以塑造“渔父”形象为主题的诗歌呢?这和渔父形象的丰富内涵是分不开的。 渔父形象的文学渊源可追溯至庄子和屈原的《渔父》,其中又以屈原的《渔父》一文影响最大。屈原笔下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后世中以渔父为艺术原型触发情思的诗作很多,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志和的《渔歌子》都深受其影响。 渔夫的形象意蕴丰富,除了屈原作品中的避世隐士,以及有人生引导者这一内涵外,又有着其他的意蕴。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中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在这里,这位渔父想要的不是隐世,而是像姜太公一样,以垂钓的形式,坐等为官的时机。诗人们借隐逸文字来抒发求官的渴望。第二种渔父是借垂钓抒发为官失意的愤懑,表达自己追求高洁品格之意,最典型的是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塑造的渔父形象。这两类渔父都是不以归隐为最终目的的。而第三类渔父是真正的隐士,是高士及《庄子》一书中真人、至人、幽人的代称。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大自然中,成为山水的一部分,如张志和《渔歌子》中的那位“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这些渔父,虽然在类型上有所区别,但是,不管受何种思想支配,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都把山水作为依托对象,与山水产生亲和的关系。我们去品读这些以渔父为题材的诗词时,会发现这些诗词往往少不了对景物的描写。 【文本解读】 现行各版本教材收录的有关渔父的诗词,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和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的渔父形象最具代表性,这两个作品分别塑造了两种形象的渔父形象,值得认识、探讨。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当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访,正值暮春,景美人和,他们即兴唱和。词人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词的前两句通过“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等景物的描写,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后两句正面刻画渔父的形象: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忘归。在这首词中,作者选择的景物不但充分展示了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更重要的是他有意识地选择了其中一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白鹭”是闲适的象征,“桃花流水”暗含了词人归隐世外的向往。在这首词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须归”一词。词人从哪里来?不想回到哪里去?为什么他觉得“不须归”了?理解了景物所表达的深意,便可以领会到,真正令渔父不想归去的,不只是江南春日的美景,更是这样一种超然世外、闲适自由、与山水相融的生活情趣。为了表达这样一种心情,词的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韵。 与《渔歌子》一词塑造的悠然自得的渔父形象不同,《江雪》一诗中的渔父显得清高孤傲。同样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江雪》中的雪景幽静寒冷:人鸟俱绝,天与山与水上下一色,天地一片苍茫,凄清冷寂。在这样苍茫的天地间,却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在这个天地里,只有一种颜色———白, 只有一个人———渔翁。诗人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孤独、冷寂的氛围。诗人还采用了入声韵,以加强这样一种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细加留意,又分明可以感觉到,这位老翁并没有向这个苍茫沉寂的世界屈服,他分明在坚持———垂钓。这个垂钓具有了足够的象征意义,他在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坚持:保持独立,坚守志向。柳宗元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他借山水景物的描写,借隐居在山水间渔翁形象的塑造,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样是在景物描写中塑造渔父形象,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创作背景不同,不但作品中描绘的景物迥异,渔父的形象更是相去甚远。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多形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可以这样说,作者笔下的渔父就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在这些渔父身上,有着浓厚的作者自画像色彩。 【教学设计】 基于对渔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的认识,以及对于两首作品的认识、比较,从以下两个方面确定学习的目标:1. 借助两首诗词的意象、关键词、音韵等,在比较中认识两首诗词中不同的渔父形象,简单了解儒家与道家。2. 在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诗人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到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具体的教学过程可按以下四个板块依次进行:一、读诗识同1. 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判断诗人写的是哪一类人。2.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读诗识人。根据两幅书画作品,猜诗词题目。(出示两首诗词,齐读回顾。)3. 发现两个作品主人公的共同身份———渔父。(揭题)二、借词解形1.自由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两位渔父的形象。2. 你觉得这是两个怎样的渔父?你是从哪里发现的?3.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1)《渔歌子》:①为什么是“白鹭”而不是别的鸟儿?(出示白鹭飞翔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一种感受读前两句。②为什么只写“桃花”而不写别的花?(出示相关材料帮助理解)“桃花”意味着什么地方?③“不须归”:他现在在哪里?他不需要回到哪里去?为什么他“不须归”?(2)《江雪》:①哪些字词给你孤寂的感觉?②细读诗句,你觉得这个渔父想不想归去?4. 你觉得这两位渔父怀着怎样的心情在钓鱼?通过对比读,把这样的感受表达出来。三、诵读品味1.初学吟诵:简单了解平仄声的规律后,同桌合作,各选一首诗,根据每一个字的声调,判断这个字的平仄,平声用短横线表示,仄声用短竖线表示。2.交流两首诗的平仄,发现这两首诗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声韵特点。为什么两位作者采用的声韵不同呢?3.出示每个字的平仄提示,了解平仄声的读法后,借助手势提示,试读每首诗的第一句。4. 借助手势提示,同桌合作,练读;个别同学上台示范。5“. 回声”小游戏:一个学生读一句诗,另一个学生跟着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合读;小组轮读。四、辨中归因1.交流:为什么这两个渔父的形象差异如此之大?2. 在比较两个人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中寻找原因。3. 你觉得诗人只是在写一位渔父吗?为什么? 4. 诗中的人物往往就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拓展阅读唐代司空曙的《江村即事》,自由读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5.读诗就是读人。你觉得张志和和柳宗元分别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哪一类人?为什么?选择题: A.道家B.儒家(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橄榄树学校) 责任编辑刘晨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17b239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