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赏析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大洪水的神话,从吉尔伽美什到诺亚方舟,洪水神话是很多民族神话的共有内容。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也存在大量的洪水神话,它们因地域不同而类型、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各异,既有大神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也有兄妹二人躲在葫芦中平安度过洪水。而在这些洪水神话中,“鲧禹治水”可谓是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 一.鲧禹治水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 《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记载鲧禹治水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然而这则神话并没有交代大洪水是怎么产生的,但是根据其他文献资料,存在共工作祟引起洪水一说。《淮南子·兵略训》里说“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中记载“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而《淮南子·本经训》里同样有“舜之时,共工振涛洪水,以薄空桑·······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的记载。但是共工平白无故为什么要引起大洪水呢?《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把这两者合起来考虑,可以看出应该是共工与颛顼争帝未遂,一怒之下撞翻不周山,导致天崩地裂,后来又“振涛洪水”,使百姓处于灾难之中。 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有一位叫鲧的英雄神站了出来,“窃帝之息壤以殷洪水”。然而,救民心切的鲧为了治理洪水,“不待帝命”,不惜冒犯天庭盗窃神土,因而引起了天帝的震怒,“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就像因盗火给人类而被钉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为人类献身的英雄,因而被后代称赞悼颂。《离骚》中称为禹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然终殀乎羽山之野”。 显然,鲧之死不是一场悲剧的谢幕,而是正剧的开始。传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人说是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一说黄能。《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开筮》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相传,禹是一位能“化熊”的英雄神,《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而禹治理洪水,不忘攻逐了制造了大洪水的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禹攻共工国山”,而《荀子·成相》里也有类似的记载“禹劳心力······抑下洪,辟除民害逐共工”。这次与鲧不同,禹得到了天帝的支持,又得到了神龙的帮助,朱熹注引《山海经》说:“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因而治之。”(今本《山海经》无此文)这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禹在经历了先“逐共工”“,“杀相繇”,再积土积石已填洪渊,又得应龙画地,使“水由地中行”后,“卒布土以定九州”。洪水至此几经曲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被成功治理了。 二.鲧禹治水的现实背景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神话也不例外,神话反应的是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鲧禹治水”神话的出现一定有其相应的社会自然背景。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交织着社会矛盾的治水故事。 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存在大量的洪水神话,我们可以猜测大概上古时代人类曾将经历过一次世界性的大灾难。而这份猜测可以根据文献被证实。《墨子•非攻上》记载:“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震。“古本《竹书纪年》也有类似的记载:“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 青龙生于庙, 日夜出, 昼日不出“从古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在远古时代我国曾有一段时期气候异常,变化不定,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洪水。 而现代考古也证实了这一点,前22、前21世纪交替时,气候突变,普遍转暖,游牧文明逐渐转向定居的农业生产。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北半球许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区域发生洪灾。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过一次大变道,由东流(山东入海)转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治水需要一个诸族听命的中央权力来指导,于是鲧、禹被举荐,开始治理洪水。 可想而知,由于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人们思维还是一种原始思维,因而治理了洪水的鲧禹自然被人们崇敬甚至神格化,鲧禹治水的事迹也被夸张变形,被人民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为神话故事。 三.《鲧禹治水》的价值 鲧禹治水作为中国洪水神话的典型之作,生动形象地反应了我国人民在自然面前积极抗争、艰苦卓绝,并最终战胜自然灾害生存下来的史实,对研究远古时期的历史史实和社会状况有珍贵的价值。 然而,《鲧禹治水》作为一篇精彩的神话故事,它的文学价值更加突出。 一方面,在精神内容上,它所表现出的与自然积极有为抗争的态度和坚持治水不懈努力、前赴后继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有重要影响。在人与自然的范畴中,比较突出人的力度和作为;在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这对范畴中,更加强调主观精神。如辛弃疾“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就反映了一种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精神。 另一方面,在文学艺术上,《鲧禹治水》创造那天然神奇的艺术创造也颇具特色。首先,它开创了一系列奇特的境界和形象,勤于治水的英雄神鲧、禹都被后世津津乐道,而神奇的物品“息壤”也在后代偏于浪漫想象的作品中屡被提及。其次,更重要的是它那奇异的幻想大大启迪了后世作家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创造了更臻完美精湛的超现实艺术境界。最后,神话作为小说的直接源头,而《鲧禹治水》这篇神话也被后代多次演绎,形成了更为曲折的故事和传说。几千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久传不衰,家喻户晓,人们至今传颂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诗词及歌谣,妇幼皆知的《禹王台的传说》、《筷子的传说》、《建立禹王庙的传说》、《“禹碑虹渚”传说》、《威镇水妖之庙的传说》、《大禹定属相的传说》、《大禹“夫妻树”的传说》、《“虬枝歧柏”的传说》、《禹攻云山的传说》、《铁牛镇海眼的传说》、《白马庙里祀禹父的传说》等十余个传说,有些已编入《宁阳县志》、《宁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 《鲧禹治水》作为中国洪水神话的典型,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所描写的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与自然做抗争、治理洪水的鲧禹正是中国原始人民最生动的写照。它作为神话那独特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持久影响。 参考书籍: 1程憬、顾颉刚、陈泳超。“治水”《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3—45页 2.袁世硕、张可礼、廖群《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业)第20页 3^吴文祥、刘东生. “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 《第四纪研究》. 2004年.5月, 卷二十四 (第3期) . 4^吴文祥、葛全胜.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5^ 王青. “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 《中原文物》. 1999年, (第1期): 第34—42页. 6.古代文学课堂笔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83e755964bcf84b8d57b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