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先忧后乐 苦与乐 苦与乐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比如乐吧,纸醉金迷是一种乐,功成业就也是一种乐,前者低级庸俗,后者为人们所追求。我们所需要的苦与乐是积极向上的苦中作乐,苦中得乐,苦中享乐。 苦与乐,二者相依在一起,是对立的统一,可以相互转化。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有人见苦就畏惧,这就是缺乏正确的“苦乐观”。古代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是把自己的苦和乐与天下人联系起来,这是很了不起的,这比只为个人乐奔忙而不愿为他人去吃苦的人,不知要高尚多少倍。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为祖国人民,为人类的幸福而艰苦奋斗置个人苦乐于度外,这更是崇高的“苦乐观”。原因就在于他们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的世界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我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和巨大的痛苦作斗争。”但当他取得创作的辉煌成就后,他无比欣喜地总结道:“再没有比战胜种种痛苦更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了。”“钢铁”战士刘琦,活雷锋张海迪,他们克服了残疾之苦,战胜了病魔的意志和毅力,在常人无法理解,在痛苦中作拼搏中取得惊人成就,不就充分证明了树立革命苦乐观的重要吗?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不能为个人乐而去吃苦奋斗,克服今天学习中的许多困难,着眼点还是要学好功课,掌握本领,日后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正确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 苦,先于人民;乐,后于人民,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以苦为乐,甘吃大苦,力争为全民族的富强,康乐,幸福而奉献吧! 苦乐全在于心 华附(番禺) 张瀚莹 有人认为工作是痛苦的,责任是痛苦的,甚至活着都是痛苦的。(从社会现象说起,引出自己的观点,很好。)但是,我认为,关键在于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快乐与痛苦全在自己主观的心。(提出论点:“快乐与痛苦全在自己主观的心。”很好,很鲜明) 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个家庭:自小便失去母亲,父亲是一个没有工作能力的精神病患者,还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才十多岁的你要工作以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你一定会觉得很苦吧。但是,却有一个人一直坚持下来了。他就是洪战辉,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从小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担,他带着妹妹上大学,靠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生活过得朴素而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一句,他相信在辛苦过后,幸福大门就会打开。(这个论据很有说服力) 洪战辉的生活虽然这样艰苦,但因为他一直很乐观地面对,他一直活得很快乐。所以说,很多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 还有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们,他们放弃了自己观看比赛的期待,相反,他们还投身到辛苦的志愿者工作中去。奥运会期间,在大家都在为运动员们精彩的表演喝彩时,他们却一直留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勤奋地工作着。如果没有这些人,奥运会也许就不能正常地运作下去。有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就要放弃看比赛而辛苦地工作,你是否觉得遗憾或者辛苦呢?”那位志愿者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说:“我觉得去做志愿者更能体现出我对奥运会的支持,做志愿者学到了很多,我觉得很快乐。”(用最新的事例做论据,很不错)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有时我们不能阻止或者改变它们,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它的态度。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事情是好是坏,是苦是乐,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而是取决于自己主观的心。只要我们抱着快乐的心态去接受,再痛苦的事情也会变得快乐和开朗起来。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吧。(结论很好)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他身世凄苦,仕途坎坷,擎旗新政,风骚词坛。幼年丧父,童年随继父两渡洞庭,27岁进士及第,步入仕途,4次被贬出朝,21处为官,64岁在赴新任的途中,客死他乡。文如其人,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折射出范公独立、理性的人格之美;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反映出他忧民、忧君的为政之道;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现出他宠辱不惊、追求不改的人生之蒂。 居士的苦乐观 他,身世凄苦,仕途坎坷,一生历尽磨难。但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他从未妥协。那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让他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宠辱不惊、坚守信仰,无所畏惧。是他的超然与努力,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苦与乐的内涵。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那凄苦的土壤上一朵绚烂的幸福之花,将永远绽放。 范仲淹一岁丧父,母亲无奈改嫁,带着幼小的范仲淹委身朱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年少时便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这就是范仲淹,始终把人民的苦乐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处逆境,他未曾退却,未曾忧虑,反而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2年(989年)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29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来到山东淄州(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他也改姓朱,名朱说。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为食。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来历。这样苦读三年,直到附近的书已都被他搜读得再无可读。但他的两个异父兄长却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水。一次他稍劝几句,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你有什么资格说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心灵大受刺激。真是未出家门便感知世态之炎凉。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c52c0d763231126edb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