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读书笔记 我叹他一生不幸,叹他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叹他生在一个悲惨黑暗的年代,一生不得志,可面对这一切,他却无能为力。叹他最后竟悄悄地死于一条破船上!也许,“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当时杜甫心情的写照吧!无路可走的他只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惆怅。因此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是啊,用心,用血写成的诗篇,哪能不动人? 我敬爱他身处漏雨的茅屋,心中却想着无家可归,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敬他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我想,一个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翻阅历史的画卷,皇帝暴虐懦弱,宦官当权,磨灭的存有志向存有理想的仁人志士又何况杜甫一人呀!像是李贺的怀才不遇,龚自珍有载着“滚滚往昔”辞官归田等,不胜枚举。 合上书本,打开窗户,深秋的寒意似乎更浓了…… 1200多年前,杜甫为了避开战乱,逃难至四川,在成都市南的浣花溪畔构建草堂,在此居住了四年时间,写下了二百多首诗,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秋,就是诗人一家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诗全面描述了风雨飘摇中的草堂境况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大声疾呼:“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一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杂乱见到此屋,吾庐独破受到饿死亦肢!”按照传统中国文人的存活习惯,在自身难保时本该独善其身,诗人却TNUMBERV12V4“愁则无以天下”。由此可见杜甫人格之高尚。 在古今中外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杜甫,最同情的也是杜甫。他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走“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可惜生不逢时,空怀报国大志,一生悲苦到不仅在四川成都只有茅屋,而且甘肃成县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因饿寒而死。从小到大,杜甫在我心中的印象也一直在改变。 孩提时,念他的《春夜喜雨》:“不好雨言时节,当春实乃出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白,江船火独明。晓看白烫处,花重锦官城。”念出的就是一位欢乐的诗人。 如今,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读出的是一个悲苦的诗人,和一位人格高尚、让人崇敬的平民诗人。 今天,我又念了一首诗,名字叫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杜甫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就是他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这一年的八月,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刮破,风停之后又下起了大雨,诗人一家因屋漏而彻夜不得安眠。但就在如此窘困的处境中,诗人想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广厦之中,免遭风雨侵袭之苦。并表示如若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宁可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诗中表露的这种忘我的崇高精神境界,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具体体现。这首诗既记事又抒情,写得气势跌宕,朴实深沉,激动人心。诗篇历千载而不朽,并使当时诗人居住的茅屋---成都草堂扬名天下。 诗人用很平时的语言,先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八月的一天,秋风吹起很强烈,把诗人家坐落于江边的草堂茅屋上的茅草卷走了很多,茅草飘落库边了江郊,有的被刮到高高的树梢上装设着,有的低低地飘转坠入池塘。诗人跟著被吹倒的茅草走,想要救活它们,却看见一群源自南村的调皮的孩子,把诗人家的茅草都扔跑了,他们快速地走进竹林,诗人怎么叫做他们都似的没听到。因为诗人年老无力,所以赶不上他们,只好慢慢地拐杖拐杖跑回家中,边走边感叹忧伤:“没茅草保卡坦博省屋子,晚上睡觉在屋顶破漏的房里可以怎么过夜呀!” 不一会,天黑了,风也停了,愁云密布,该睡觉了,但房屋漏雨,外面下着大雨,屋里的雨就像天上垂下来的麻线,整个屋子又湿又冷,本想盖上被子取暖,可因为家里穷,被子用了多年都没有换洗,又冷又硬,如一块铁板,加上诗人的小儿子夜里总睡不好觉,爱在床上折腾,早就把被里蹬破了。自从经历“安史之乱”,诗人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他觉得今天的夜晚尤其显得那么漫长,怎样才能等到天明! 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收到了沈重的感叹,他想要:多么期望眼前能发生一幢幢宽大的大屋,并使天底下所有家境贫寒的人都能够安居乐业,不再像是我一样遭遇风雨侵扰、流离失所、难以安宁。如果这个梦想能同时实现,存有千万间房屋为天下人遮风挡雨,那么我这个老朽在这溃茅屋里挨饿而死去也心甘情愿,含笑九泉了! 学完这首诗,我既同情诗人乱世颠簸、生活贫寒、遭受风雨侵袭的不幸经历,又佩服他那推己及人、心怀大众的博大情怀。这就是杜甫----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没有在自伤哀愁中淡忘自己的使命,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诗篇: 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一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杂乱见到此屋,吾庐独破受到饿死亦肢…… 杜甫读书笔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101709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