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案例:《木兰诗》教学随笔

时间:2023-01-27 12:31: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学生悄悄爱上花木兰

——《木兰诗》教学随笔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时下,木兰的形象以各种形式搬上了舞台和屏幕,我本认为学生是喜欢她的。但是,我调查了本校七年级八个班中的402名学生后发现,不喜欢花木兰的人数竟高达297人,占总人数的73.88%。我在震惊之余,又多了一份担忧:中国古典文化正逐渐被现代人所轻视。为了让木兰形象“深入人心”,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美文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的文章更需吟咏朗诵,以达到传情和悟情,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1、你读我听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聆听,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存在下列问题:朗读的节奏始终如一,单调乏味;读的卖力,但缺少情感变化;缺少朗读技巧的指导。从学生朗读的现状来看,他们对文本认识不足,对木兰形象认识肤浅。这是导致他们不喜欢木兰这一形象的重要原因。

2、我读你听

学生对文本认识不足,与文本不能对话时,教师应及时参与,指导学生。我采用的方法是“我读你听”,着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节奏: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体会。然后教师范读12两节,指导学生通过节奏、语气、停顿、韵味等语言的变化感悟花木兰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课堂摘录:

:木兰织布,可见她勤劳。木兰叹息,可见她忧心忡忡。这里节奏放慢,读得平缓些,从而体现木兰的平凡的一面。木兰代父从军,可见她的孝顺,一个“愿”字可见她的坚毅勇敢,应重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读得坚定有力。从而体现木兰的不平凡的一面。

我声情并茂地朗读,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他们纷纷尝试着带自己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学生、文本、木兰之间的距离随着反复的朗读缩短了。学生们表示,通过语言的变化,他们觉得木兰是那样的真实。 3、大家读大家谈

教会了学生怎么走,剩下的路该让学生自己走。经过一系列地朗读和讨论后,学生对课文以下各节有了这样的认识:

3节,“告别爹娘”应该读出“悲情”。用低缓的语调来读,从而体现木兰身为女




儿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节,“征战沙场”应读出“悲壮”。应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读,从而体现木兰的英勇善战,精忠报国。

5节,“凯旋回朝”应读出“豪情”,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乡”应放慢节奏,读的亲切、朴实。从对比中力求突出木兰的淡泊名利、思乡心切的形象。

6节,“喜迎英雄”应读得热烈、欢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恢复本色”应先快后慢地读,读出木兰内心的无限喜悦及儿女情怀。木兰在“开”“坐”“脱”中想急切找到回家的感觉;后半句要慢吟,在“着”“理”“帖”中细细地体会恢复女儿身的温柔。

7节,这是歌者的赞辞,应慢读,使有余韵。

当学生们的这些认识集中起来后,木兰的形象越发清晰了,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不仅因为她是个英雄,更因为她的女儿情怀。

二、点击花木兰,链接历史文化。

通过朗读,学生、文本、木兰都有机地融为一体了。但学生对木兰的认识还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没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这有待于从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深究,木兰的形象为何经千年而不衰?我引进了唐朝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展示了木兰对后人的影响:根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黄洲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记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立庙奉祀木兰。

据此,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木兰为何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学生讨论后认为有:

1、出身平凡、成就非凡,木兰是集平凡与伟大于一身的巾帼英雄。 2、木兰替父从军是孝顺,征战沙场是爱国。“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在学生探究不能深入时,我又适时介绍了木兰的生活背景:

北魏是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西晋末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符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拔部复国,该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了“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经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就多是北魏皇室后代。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当时社会安定,社会经济发展,木兰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

通过背景介绍,学生又得出了第三个结论:

3、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的生活,木兰成了“和平”的形象的代言人。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中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应该说一同归来并建有赫赫战功的肯定不止木兰一个,但为何只有木兰的形象流传千古,而其他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呢?”

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到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问题,许多同学并不是十分了解,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得出第四个结论:

4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木兰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都不亚于男子。木兰形象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有力鞭挞。

这样,木兰的形象更加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对木兰的喜爱之情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32d992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