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承志《黑骏马》反映的民俗文化 张承志,一个骨子里流淌着少数民族血液的作家,加之长时间内蒙古生活的经历,自身带着鲜明的个性,作品也夹带许多民俗风情。独特的经历让他的文学作品取材丰富,以底蕴丰厚的草原文化为依托,融入了西北草原的游牧生活,选择“个人核心意象”与民俗风情的叙事模式相结合,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沉郁格调,有着孤傲之感。 他的这类作品有着鲜活的文明样态,与以往的传统文化不同,到达了自然、历史、文化与人的范畴,《黑骏马》就是比较出色的例子。张承志将蒙古古歌融于小说,衬托故事的草原民俗文化,这种特有的民俗文化真实的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情感,意境伤感悠远,我们说它是民俗与文艺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一、深刻的草原情怀 白音宝力格眼中的草原文化有善与恶、美与丑之分,描写的草原文化有着它特有的神秘感,但也充斥着迂腐无知。矛盾情感的交织却并不影响作者歌颂草原人民的淳朴勤劳与善良,也夹杂着对草原无知的费解,作者带着自己的感知去剖析草原文化,情真意切。 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是一个追梦的进步青年,他在书中看到了鲜活的世界,他无比渴求科学与文明。虽然他从老兽医那里学到了一些“技术”,有时也卓有成效,但并未能用理论与科学来阐释,他渴求更为专业、科学的知识,所以他选择了“离开”草原。 白音宝力格远离了草原却依然迷茫,感受到生活更多的不完美,于是“回归”草原。这次他眼中的草原有了更深层的意义,草原有自己的变换法则,沿袭及沉淀的习惯民俗有着多面性,我们感叹它的美好,沉醉它的神秘,对其深深迷恋;同时,白音宝力格也厌恶它的陈旧愚昧丑陋,为此感到痛苦。这种交融的草原情怀,夹杂着热恋的爱与不解的痛,浸润了更多沉郁苍凉的格调,作者通过这样的渲染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 二、民俗生活的描写 张承志曾长期生活在草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更加准确而生动的对草原游牧生活进行细节描写,对草原环境进行渲染。《黑骏马》再现了草原生活的场景,用细腻的笔触去勾勒草原生活,刻画人物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草原民俗生活。这正是文艺民俗学认为的以细小的触角,沟通文艺创作之源。 《黑骏马》中有大量的民俗生活相,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种。“有形物质”的描写,具象的蒙古包、牛圈等等;同时也有“无形的心意”,例如索米亚草原女儿的母性、牧人们崇拜神佛的宗教观念等;还有“行为社会”,例如调教马驹的方式、天葬仪式等。这些描写编织了一个多彩的草原民俗生活像,让作品更加的充实鲜活,细腻中透露出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骏马的民俗意象 《钢嘎·哈拉》蒙古古歌,一首情诗里反复出现“黑骏马”(蒙古语“刚噶·哈拉”)命名,反复强调下的“黑骏马”,对于草原民族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不难看出这里的黑骏马已经成为了民俗意象。“某些民俗意象原型已扎根于联想中”。马背上的草原人民把马作为英雄的象征,骏马奔驰成全了游牧文化的流动性,让驰骋草原的梦想得以实现。《牧人笔记》提及:“马的速度能鼓励人的意志……。”同时他也解释了古歌为什么歌唱骏马:骏马对游牧民族的意义重大,为其提供了美好的生活条件,歌颂骏马也是为了表达对它的崇拜的情感。駿马给牧民们艰辛的游牧生活带来了慰藉、温暖和憧憬,成为了游牧民族的美神。 四、民俗文化美蕴 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具有鲜明民俗风情的草原画卷,意境独特,内涵丰富,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作者能够以民俗为内核来展现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惯有思维,这种无形的心意民俗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它是内在的精神状态,将小说的人物指引到不同的人生方向。 广袤的草原,游牧生活展现出男子的支配权,同时也表达了女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9299366d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