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 《小池》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授课人 教学对象 一、教材分析 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第11页至12页)。 “小池”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会字体端正地写生字 2.学习诗句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小池》 李剑玲 二年级 学校名称 科 目 北流市六麻镇端寨小学 语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读出故事的韵律, 2.收集荷叶 教师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 1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像,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8. 让学生读诗题,并提问:“小池”是什么意思? 9. 让学生朗读诗的第一、二句,并提示要读准节奏。板树阴/照水/爱/晴柔。 10. 让学生讨论诗句的意思并小结。 11. 让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并点名学生说说诗句的节奏。教师给予指正。板书: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2. 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提示学生注意“小 12. 生相互讨论交流。 句的意思是:嫩荷叶那尖尖的角2 8. 读诗题回答:是池塘的意思。 9. 根据老师提示的节奏朗读诗句。 10. 生相互讨论交流。 句的意思是: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绿树的阴影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 11. 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句,被点名的学生说出自己所读的节奏。 4. 让学生自读古诗,找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5. 指定学生起来说说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教师板书:惜、照、柔;泉眼、惜、 细流、晴柔、小荷、尖尖角。 6.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生字。要提示学生“照”字是翘舌音;“柔”字上边“矛”字的写法。 6. 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1)比较组词 惜—借 (2)查字典 教师活动 1. 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提问学生:你们说这段录像美不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所展示的景象吗?(提示学生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板书《小池》。 3. 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片段,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学生活动 1. 看录像,按自己的理解随意说说。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提前准备好的大自然美景的录像资料和音频资料。 2. 进入新课题学习。 3. 齐读课题。 4. 学生自读故事,找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5. 被点名学生说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其他同学补充。 出示生字卡片 放古诗的朗读录音。 7. 让学生听古诗的朗读录音。 7. 朗读录音,体会诗的节奏与音律。 书:泉眼/无声/惜/细流, 荷”与“蜻蜓”相依存;“才露”与“早有”相呼应,有动有静,点出自然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13. 教师总结诗的整体意思:无声的泉眼爱惜泉水,让它细细上地流淌;树阴倒影在水面,像是爱恋这晴天柔和的风光;嫩荷叶才在水面露出尖尖的小角,早就有蜻蜓飞来落在它的上面。 刚露出水面,就应经有蜻蜓落在上面了。 13. 认真体会诗的整体意思。 14. 让学生再朗读并背诵古诗。 14. 朗读并背诵古诗。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七、课后反思 《小池》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的古诗,上课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3fcdd64b73f242326c5f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