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贝多芬第十四号升C小调幻想奏鸣曲 【摘要】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打破了古典奏鸣曲的传统模式, 以一种崭新的面孔展示于世人面前。本文以演奏家的演奏风格为视角对《月光奏鸣曲》的精神内涵及贝多芬的情感世界进行阐述。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酗酒之父望子成龙,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3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先后师从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茨、萨列里、申克,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在钢琴音乐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尤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有突出的贡献。他把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如果只选一首知名度最高的为代表,应该非升C小调第14号钢琴奏鸣曲莫属。这首属于贝多芬中期时期的杰作,不仅浪漫动听而且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月光》。 一、 创作时期及创作背景 《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作于1801年,1802年出版。31岁的贝多芬正处于摆脱海顿、莫扎特古典风格的束缚,代之以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见解与惊人的独创性进行创作的时期。当时只是在形式上略有突破的奏鸣曲,而且没有月光的称谓,因为作者并非对月亮心生感想所写。此曲是贝多芬写给他学生朱丽叶塔的诉情之作。他们的恋爱虽然没有最后的结果, 却给人类留下了一部不朽之作。此曲因音乐极为动听而大受欢迎。直到30年后,一位音乐评论家H.F.L.Rellstab听过此曲第一章后表示:“犹如置身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湖面的摇荡小船上一般。”从此,“月光”的别称不胫而走。大家都认为此名极为贴切,对喜欢过中秋节的爱月民族来说,欣赏时更增添几分亲切感。 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第 1 页 共 3 页 二、乐曲赏析与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曲式分析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ceccd5240c844769eaee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