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担当

时间:2022-11-23 10:0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魏征的担当

作者:张晓政

来源:《公务员文萃》2013年第11

魏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其实,他不仅敢言,更敢于担当。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建成、李元吉死后,其党羽纷纷逃亡民间,李建成原势力所在的崤山以东地区更是人心惶惶。尽管朝廷数次下令,对二人余党一无所问,但一些心怀侥幸者仍争相告捕以邀其赏。为平定人心,李世民再次下令,重申对李建成、李元吉余党不得告发,违者以诬告罪论处,同时派魏征宣慰崤山以东地区。

魏征来到河北磁州时,正好遇到地方官员枷送原李建成、李元吉部下李志安、李师行前往长安。此时,一个巨大难题摆在了魏征面前。按说,朝廷已经数次下令,对李建成、李元吉余党不得追捕,问题似乎很简单,直接将二人释放即可。但事情实际上又很复杂,原因就在于,魏征特殊、敏感的身份。

原来,玄武门事变前,魏征在李建成手下任职。不仅如此,他还几次劝说李建成早除李世民。事变后,李世民特意召见魏征,责问他为何离间我兄弟?魏征从容答道: 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幸运的是,李世民向来看重魏征的才华,不仅没有对其治罪,相反委以重任,并在日后成就了一段君明臣贤、从谏如流的佳话。

但是,此时的李世民与魏征还远不是日后君臣无间的亲密关系。尽管李世民似乎对魏征不计前嫌,但玄武门事变刚刚过去,一切仍充满变数与不安。曾是李建成旧属的魏征,自然不能不考虑,如果下令将李志安、李师行释放,会不会让人生疑甚至向李世民举报,自己仍与李建成旧部藕断丝连、心怀异心?

面对这两难处境,魏征坦然说道:我出发之时,朝廷已有敕令,前太子及齐王左右皆赦免不问。如今你们却要将李志安、李师行绑赴京城,则谁不自疑?以后朝廷纵然再派人宣告诏令,谁复能信?我自知此事敏感,但却不能只为自己避嫌,而不为国家考虑。况且我既蒙朝廷以国士遇之,敢不以国士报之乎?于是慨然下令,当场释放李志安、李师行二人。同样幸运的是,当这个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不但没有心生嫌隙,相反十分高兴,赞赏了魏征的做法。 应当看到,魏征这样做,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充满了极大的政治勇气。极有可能,此举不但将失去李世民来之不易的信任,也意味着将从此了结自己已经坎坷半生的政治生命。而魏征之所以能够成为魏征,之所以能够成为令人敬仰的诤臣,也正在于当面临这种艰难的抉择时,他能够将个人得失、进退、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原则、义无反顾地做出行动。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敢于担当的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魏征的担当,反映出来的是无畏的勇气。魏征当然清楚,在这敏感的时刻,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如果下令继续将李志安、李师行押送至长安,可以旗帜鲜明”“立场明确地表明与李建成余党划清界线,表明自己对李世民的忠诚。但这样做,损害的无疑是国家政令的威信以及社会人心的安定。而如果不这样做,自己的政治生命乃至身家性命又可能受到影响。一边是国家公义,一边是个人命运,魏征最终选择了为国为公而不是为己为私,选择了负责担当而不是推诿逃避。有责才能有为,无私才能无畏。这种无畏勇气的背后,是对国家大业崇高责任的坚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情怀。

而担当的反面,是不敢作为、不敢负责,遇到矛盾问题装瞎子当聋子,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致使小事情酿成大事件,局部问题蔓延成全局问题;是不讲原则、不守规矩,如同墙头草,哪里风刮来就倒向哪里;是不敢批评、不敢唱黑脸,奉行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太平官”“老好人,现实生活中难道还见得少吗? (摘自《学习时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d5e4c2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