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公倍数》单元核心知识结构图及教学情境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 第26~27页的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共几课时 第几课时 6 3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三维目标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体验公因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已有对因数含义、求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的认识,掌握了2、3、5倍数的特征。同时有了关于公倍数策略方法的把握。 教材分析:例3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也通过“铺”的活动组织教学。与例1不同的是,例3用2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去铺同一个长方形,是形成公因数概念的需要。例题编写和练习教学资源 编排与教学公倍数相似,这里不再重复。例4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方法和例2相似。求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方法中,教材呈现的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先写出两个数的全部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操作不麻烦。第二种方法从小到大依次想较小数的因数,稍不留心就会遗漏某一个因数。练习五编排第3题的意图就在于此。 教学准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操作活动: 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预习设计 预习提纲: (1)猜一猜选择哪种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长方形? (2)拿出两种不同的正方形,动手铺一铺。 (3)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 程 设 计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预设3分钟)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为12÷6=2,18÷6=3,所以可以正好铺满, 而12÷4=3,18÷4=4……2,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2)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5分钟) 1.小组交流,引导学生简单解释自己的想法。 (1)能正好铺满的是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 (2)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2.揭示概念 3.自主学习例4,进行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导学单 (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单独写一写。 (2)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3)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不能正好铺满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 要求:先独立完成 ,再小组交流。 时间:6分钟。 4.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指名说说8和12的公因数是哪些。 5.学生尝试填集合图。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导 航 策 略 1、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出示学习目标: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组织交流预习作业: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这个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却不可以呢? 小组交流预习中的存在问题,导入自主学习环节。 1.想像延伸 根据刚才铺长方形的过程,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2.指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板书:公因数) 3.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4.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 5.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空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1.集体交流,订正. 2.填右边的集合图时,先填哪一部分比较合理?剩下的数该填在图中的哪个部分? 填表后可先说一说,再填空.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调整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371017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