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作文教学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朱卫国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也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新课标在表意上有意识的突出“人文'”一词,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 阅读我们的学生作文,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的分离,文中远离了“人”,脱离了“人”,人文精神和意识消失殆尽。在这里,我们很难发现作为一个头脑思想极为活跃,生活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的中学生的时代精神,其文中更没有对“人”的思考与探索,所选之材也极为狭窄,而且休闲气过重,多为月光、音乐、身边的的亲属和动物、风景名胜揽怀等等,缺乏激情和生命力,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有的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沧桑感,由“小喜小怒,小哀小怨”包装的温柔感,还有“斜风、细雨、小屋”之类的浪漫感,让我们感到的是学生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已经为人斫损了,人文精神的火花完全熄灭,在这样一个呼唤拯救失落人文精神的时代环境中,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应该高张人文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重要一点,就是要开放作文教学,把学生的目光推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乎“人”的思考,逐渐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考习惯,陶冶学生情操,让“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笔者尝试如下: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因而,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我们许多学生作文就是过于含情脉脉,过于养气和顺心,这不是作为中学生应有有风范。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城市贫困而潸然泪下,为农村农民而忧心忡忡,为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一个真正有风范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他们的目光应该经常投注在这些事关民族进程和社会步伐的大事上,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趣事风波,未免会钝化心灵思想的敏感度。总之,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文字就多了几分脂粉气,少了几分动人心魄的力量。 ①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之所在,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打印成文下发学生,这些“点”很多都是学生来不及或漠而不见的世事之“点”,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他们视野未及的“风景”,从这些“纵览”中,学生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风起云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在作文选材时,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化的“大海”,摒弃那些老生常谈的琐事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有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有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②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道德信仰危机”“三农问题”等都是很好的大众话题。在教学中经常引入这些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探索其意义和折射的意蕴。例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熊猫泼硫酸”一事,就曾炒得沸沸扬扬,笔者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有见地有质感的观点,如: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正比吗?德育重于智育。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此举的真正动机何在?等等。学生讨论很热烈,它激发的是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机”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 二、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深层思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强弱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正确与否,和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意识包括对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情操观念、人生目标等等的把握和认识。文如其人,学作文与学做人应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就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人,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火花和人文意识就提升了。 ①调整价值取向,张扬学生个性。中学生的价值取向过于狭隘愈来愈重。崇尚名利,追求荣耀,过于的急躁和浮动,特别是商品经济大潮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在消失,人生目标的散漫是许多学生虚以待日、空乏无聊的原因,因而重塑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念尤为重要。要用美好的情感占据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中去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学生只有在美好情感和观念的支撑下,才能彰显文字背后的力量,真正做到“以情动人”,“情动于中”。对于学生作文中显露的个性,要去倾心地呵护,密切地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的个体性的思维火花,对那些崇尚真善美的闪光点,要充分加以肯定和鼓励,并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火花去照耀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路子,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②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无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所有这些,都是让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做人理念和作文理念,让生活去陶冶人,让人去生活中观察自己,继而磨励和打造人文的眼光与精神。 三、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①诵读古典诗词,关注当代名作。唐诗宋词里,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人生哲理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脉相连的,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内涵会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当代意识,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鉴赏。 ②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就要求学生九年要达到阅读量400万字以上,除了纯文学作品外,还提及了“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不同学科知识能开拓作文的视野,单一的阅读会影响作文的广度。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开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层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唯有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勤于积累,树立大语文的开放教学观,才是正确的路子。 作者地址:湖北监利县朱河镇初级中学 作者yahoo.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fdd1e77375a417876f8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