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赡养制度》文献综述

时间:2023-01-14 13:2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述老年人赡养制度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吕绿娜 班级:091202 学号:131220090057 指导教师:罗大钧

一、前言

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人。还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截止2012330日,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为1.85亿,将近50%的“空巢”家庭和未来10年我国将要出现的上千万个“421”家庭,中国已步入“银发浪潮”时代。再用以往的家庭赡养模式赡养老年人,显得力不从心。

同时,老年人受生理机制衰退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期待,而且在精神上的需求逐渐凸显。然而众多的空槽家庭,让老年人精神需求上的旺盛和精神供给上的相对短缺更加的不平衡。

20126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对于这次的修订草案,最主要的看点集中在是否要改变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以及是否应该把“常回家看看”纳入法。接下来,本文将着重从(一)是否转变家庭赡养模式;(二)是否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出发,对老年人的赡养制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切实保障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家庭赡养模式

按照1996年成立生效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我们可以知道: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阶段,始终坚持家庭养老这一形式。新中国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并与国家、社会和集体养老相结合的养老形式。2005年佟宝贵主编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读本》中说到“我国由于地地域大、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较低,国民经济还不发达,长期实行的是低工资和低消费,老年人所领的养老金比较低,平时一般都没有更多的积蓄,加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老年福利事业起步较晚,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的而客观需要。所以,我国的老年人多数生活在家庭中,经济来源和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赡养人和抚养人。”在当时看来,这样的家庭赡养模式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客观实际的,也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制度和观念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开始,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家庭规模,家庭规模






小型化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加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我们是否该转变原本的家庭养老模式以适应这巨大的变化呢。

部分专家认为家庭赡养模式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家庭养老减轻了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的负担。认为我国未富先老,长期家庭保障的传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必然

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维持这样的模式,并发挥它的积极功能。

成伟、张灿贤、牛喜霞编写的《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多元化养老方式探索》(选自《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认为:家庭养老减轻了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的负担。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同时,我国未富先老,这给社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我国长期实行的家庭养老制度,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兴办养老机构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节约了国家和社会的养老成本。家庭养老由子女承担老年人的生活费用并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的负担。 李光勇编写的《家庭养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及前途》(选自[期刊论文] 《人口学刊》20031期)也赞同继续实行我们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他认为:家庭养老并不一定就是一种落后的养老制度,社会化养老也不是各国唯一的选择。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缺乏骨肉亲情。基督教是在欧洲国家起绝对支配性作用的宗教。而在这种宗教中,骨肉亲情无足轻重,亲密的感情来自于共同的信仰,而不是源于血缘宗族。因此,家庭养老在西方从来就没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化养老倒是其必然的逻辑结果。而传统的家族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社会保障:首先,在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家庭养老具有社会化养老所无法比拟的特定优势。其次,家庭养老可以使我国避免走上西方式福利国家的覆辙。社会保险制度已使西方各国不堪重负,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本不充裕,更应该挖掘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潜力。最后,家庭养老模式有利于强化社会大众的家庭观念,从根本上来说将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但是大部分专家认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现实,使得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在老年人赡养制度上已经不再具有以往的低位。我们需要转换传统的家庭模式,更大的发挥国家和社会的作用。 申美玲编写的《中国家庭养老问题的伦理思考》(选自[期刊论文]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2期)认为: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家庭养老的运作形式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而在整体上是不稳定的。年轻一代妇女的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从过去的5.6个孩子,降到只生1-2个。而且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社会中形成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和少子女家庭,一个独生子女成年后将不得不为4_6位。预计30%以上的老年入口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前后。 老人养老,这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将是子女难以承受的。同时,由于时问、精力所限,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不少子女陷入角色冲突之中。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承担长期照料老人的责任。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料问题是不可能的。

由丁润萍编写的《论城市家庭养老方式的转变》(选自[期刊论文]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期)认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日益突出,老年人口健康况堪忧;核心家庭、老年家庭、空巢家庭、独居家庭增多,家庭照料功能减弱;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完全老年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的上升。最主要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成为2l世纪城市的主流核心家庭,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同时照料多位老人,其困难不言而喻。更值得注意的倾向是,现代社会城市家庭普遍晚婚晚育,每一代的周期由过去的20年延长至现在的25年或更长而人口平均寿命亦由过去的50~60岁或更短延长至70岁或更大。这种情形势必带来老年人在家庭成员中比例加大,出现2~3代人同时处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298567b84ae45c3b358c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