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的形成 一.黄庭坚诗论。 (一)不轻视诗歌思想内容,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胡宗元诗集序》),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批判现实。 (二)认同“文以载道”观点:“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次韵杨明叔四首•序》)但更加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甥驹父》) (三)反对讪谤怒骂:“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 (四)主张循序渐进: 1.第一步从前人作品中汲取营养,熟练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技巧。 2.第二步力求打破束缚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自成一家。 (五)确立杜甫典范地位。 1.宋人对唐诗典范沿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途径进行,北宋中叶尊杜成为共识 2.王安石尊杜,既崇杜仁爱之心,也对其艺术才力钦佩。 3.苏轼提出“一饭未尝忘君”说和“集大成”说。 4.黄庭坚以杜甫为诗家宗祖:重视杜诗思想意义;但重点在借鉴杜诗艺术经验—对杜炼字、造句、谋篇等艺术特点有细致分析,尤其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五)“点铁成金”说:对前代诗歌语言艺术的积极借鉴。 “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如《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结构借鉴杜诗《存殁绝句二首》。 (六)强调“以俗为雅”。(待考) 二.江西诗派。 (一)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江南西路,黄庭坚等11人是江西人;“宗派”原是禅宗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故名。 (二)《宗派图》序说:“歌诗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交和,尽发千古之秘,无馀蕴矣。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并尊黄庭坚为祖,列25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三)《宗派图》是戏作,名单取舍序次随意。所列陈师道外只有晁冲之等人有较多作品流传;其馀作品较少,甚至湮没无闻;但吕本中指出江西诗派存在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较相近。 (四)该派一直沿续到南宋,吕本中、曾几等也被看作诗派中人;宋末方回把杜甫称为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一祖三宗”说。 (五)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创作倾向,原因: 1.宋诗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努力,已基本定型; 2.黄、陈法度森严为后人提供法则; 3.严酷的政治局势促使诗人心态更内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1531b5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