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慈善事业

时间:2023-02-10 17:01: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慈善事业

作者:暂无

来源:《环球慈善》 2014年第1



李嶷

GC

清末基督教会兴办的慈善事业,起初主要以医疗和慈幼为主。

教会设立的医院当然是使用西医西药。这种完全迥异于中国传统医药的方法,由于其便捷性和临床疗效的显著性,以及带有慈善性(实施减、免费用治疗的形式),在当时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早在1835年,美国传教士就在广州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1859年更名为博济医院,成为19世纪中后期基督教会在中国最著名的慈善医疗机构),为贫民免费治疗,当然也进行传教。只不过当时清政府还奉行禁教政策,所以传教的收效不大。但是它的免费医疗却受到中国人的极大欢迎。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逐步解除,教会医院于是广泛设立。1846年,基督教会在上海租界设立仁济医院,这是近代上海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医院, “以外国法治病,伤科尤妙,设馆以来,活人无算”。开办于清同治年间的上海虹口养育堂,仅在1 871年,就收治了17644位病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因此,当时的报纸称赞说:“夫设立医馆,固为一大善举,况又于其中行此美法焉,其为功德不大矣哉?”

如果说西医诊所是以先进的医疗技术而获得影响力,教会经营的孤儿院、育婴堂,则是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闻名一时,当时上海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土山湾孤儿院等,都是以规范、先进的管理而著称;1888年创立于汉口的训盲书院,创立了“比较简易而适合中国语言精神的方法”,对盲人而言,非常简便易学,后来甚至被推广至全国,对于中国盲人教育响至深。

随着基督教会在各地逐渐建立,从事的慈善活动范围逐步拓展,像组织各种赈灾慈善活动、开办各种教会学校,等等。地域也逐渐扩大,由通商口岸及沿海省份,逐渐推广到山西、安徽、云南、四川等内陆省份。

基督教会的这些慈善事业,虽然最初是为传教的便利而设的,但是它先进的组织形式和规范的管理机制,都对近代中国的慈善事业产生了客观影响。而到民国之后,随着传教障碍的消除,这些慈善事业的宗教色彩也逐渐淡化,成为更“纯粹”的慈善,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就更加明显。

基督教会设置慈善机构成为中国人直接了解西方慈善事业的窗口,通过现实的例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慈善观念。

这当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中国人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例如,清末著名慈善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夫泰西各国乞丐、盗贼之所以少者,岂举国皆富民而无贫民哉?好善者多,而立法綦密,所以养之者无不尽,所以恤之者无不周耳。”他认为慈善事业的发达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而论,慈善事业绝不仅仅是展现善心的个人行为,还应该包含有国家制度层面的内涵。所以,国家应该为慈善“立法”。这大概可以算是传统的中国慈善事业确定自身主体性的一种呼吁。


此外,西方慈善事业的运作机制,也对当时中国传统慈善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而推动中国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比如光绪年间发生的“丁戊奇荒”,英国传教土李提摩太在赈济活动中成立“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设立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各有专人负责,分工协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救灾机制。近代西方组织严密的科学办赈模式第一次运用到中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郑观应在《筹赈感怀》中说: “筹赈设公所,登报乞同俦,乞赐点金术,博施遍神州。”所谓“点金术”,指的就是这种办赈模式。他后来还仿效这种模式在上海创设筹赈公所,开展了大规模的义赈。

另外还有技术上的影响。比如,受教会医院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开明绅商在施医施药的善举上,都倾向于选择开办西医诊所,对穷困者实施免费治疗。中西联合的医院诊所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受教会慈善事业影响而最早设立的慈善组织。对于聋哑人的慈善救护也是如此。在此之前,中国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方法知之甚少,随着教会慈幼机构的设立,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也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 “欧洲各国,生而聋哑之孩子,俱学用其口音,虽其自己不闻声,而旁人闻之,不似哑者,清晰如常人。”清末著名的慈善家张謇就是受此影响,最终创办了近代慈善教育的典范——狼山盲哑学校。而他重新建立的南通育婴堂,也是借鉴了上海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的管理经验。

我们当然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去评判基督教在近代传人中国的历史,但是,基督教兴办的种种慈善事业最初的出发点可能只是传教,可其对促进中国慈善近代化的作用,确实是无法忽视的事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0d9efc45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