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礼物馈赠文化 【摘要】中国文化或多或少受到人情的制约,礼物作为中国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性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礼物是中国人情交往当中做人的“技巧”与“门面”,如逢年过节的礼物馈赠和礼尚往来,这是中国人做人的方式之一。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以中国东北的农村为切入点,从社会基础、文化内涵以及人际结构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礼物馈赠文化。 【关键词】礼物;社会网络;交换理论 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以对黑龙江双城县的下岬村的礼物交换活动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探讨中国乡村礼物交换活动的文化内涵,他利用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的视角,通过共时和历时的比较阐释礼物交换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以及与其他文化背景中的礼物交换活动的比较对传统的礼物交换理论提出挑战,如对莫斯《礼物》中的“互惠原则”以及始于马林诺夫斯基,莫斯等人的经典著作的讨论所得出的礼物交换的规范和规则:第一,礼物总会带来回礼,因为互惠原则迫使受礼者采取回赠的行动。第二,在送礼者和受礼者,前者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回礼的义务使受礼者处于被动的“负债人”的境地。 一、中国特色的礼物交换受到儒家文化影响 作者通过中国与印度在方面的比较研究证实了中国礼物馈赠文化的自身特色。在注重“礼上往来”或“礼尚往来”的中国社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社会交往理念指引下,表达性的礼物馈赠活动与工具性的礼物馈赠活动必然长期共存,而中国的礼物馈赠活动(世界其他地方也一样)必然蓬勃发展,经久不衰。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必须有个媒介,否则交往无法长久保持下去,而礼物恰好是人际交往的符号或媒介。 中国有独特的社交术语:人情、面子、门子、脸面等,无不凝结着又表达着人们对礼物这一“上油剂”的需求。中国是“礼仪之邦”,是对传统中国讲求礼节,礼仪的高度概括,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文化重“礼”,这里的“礼”更多的也体现在礼物的馈赠方面。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物馈赠方面所发展出的一系列仪礼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如在中国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都必须有礼物的出现方才可以“高抬贵手”,研究研究即“烟酒烟酒”。职务升迁,子女考学,求职,甚至日常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保持都是这样。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朋友、亲人、夫妻之间还是有真情存在的,同时随着法制和民主的健全社会是以公平和公证对待每一个人,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想一下子全改变也是需要时间的,目前很多方面和地方人情的维护和表达依然经由各种各样的礼物馈赠,很多时候懂得礼物的馈赠场合及馈赠合适的礼物是一个人“识时务”和“通情达理”的象征。中国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正是因此才有古代“三礼”的出现并流传于后世,而在众多的礼仪之中礼物的馈赠之礼是非常常见又很重要的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af225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