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股东 债权人 职工和政府等多方利益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 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总体来说可分为“影响企业生存”、“实施战略管理”和“参与权力分配”三个阶段。 ①“影响企业生存”阶段(年年。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定义,从此进入了利益相关者第一阶段的研宄,该阶段一直持续到年弗里曼(,的经典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出版。在这个阶段,学者们把利益相关者理解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研究的重点问题集中在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合理性问题。 ③“参与权利分配”阶段(世纪年代至今。有学者指责“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相关者定义过于宽泛和“刚性”问题,针对此指责,近来的研究侧重从更为广阔、全面的视角重新定义利益相关者,其中:从公司治理和组织理论角度对利益相关者问题进行的研宄是近期最为活跃的研宄领域。运用交易费用分析框架说明应该优先考虑股东利益,因为股东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专用性”,因而其“赌注”是唯一的与企业成败直接相关。认为恰恰相反,利益相关者也都在企业中投入了相应的“赌注”,其资产同样具有“专用性”的特征,而且股东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这样具有较强流动性的市场分散其投资风险,因而“资产专用性”并非股东利益优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原因和保证。但截至目前“利益相关者理论”尚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学术界和理论界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基于其发展起来的“共同治理”理论虽然有其逻辑合理性,但却陷入“泛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困境:首先,在理论上,并未详细区分企业产权关系的层次,将所有相关者居于同等地位,宽泛的相关者界定使得研宄者难以就此达成一致;其次,在企业实践中,为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其利益诉求也千差万别,如果不区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则明显缺乏现实操作的可能性,以致在实践中无法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fae5d0d7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