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五)——走进实验室的经济学家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专利,非经济学可用的方法。因为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家无法像物理学家操纵温度那样操纵消费、产出、价格等变量,无法在实验室里进行经济学实验,像诺奖得主弗里德曼、萨缪尔森等人都持这种观点。 然而,自1940年代以来,随着一般均衡理论、博弈论、组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不断成熟,这些理论为经济现象的解释提供了许多模型,这使得对不同理论的检验变得很重要,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实验经济学的进展。到1960年代末,实验经济学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成为有鲜亮特征的经济学分支,迄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法和技术。萨缪尔森曾在其最畅销的《经济学》中说:“经济学家无法进行类似化学家或生物学家所做的实验,而一般只能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一样借助观察的手段。”萨氏在新版《经济学》中删去了此话,即在事实上认可了实验经济学。 让我们回忆一下这门学科的简要历程。所谓实验经济学,即是在可控的实验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操纵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 早在1940年代末,哈佛大学知名经济学家爱德华·张伯伦就在课堂上进行检验市场理论的实验,这启发了当时在课堂上的一1 位学生,他就是今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史密斯从哈佛毕业后,到普渡大学任教,自那时起用实验检验经济学理论。必须提及,在史密斯之前,195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的数学家和心理学家已开始对初显雏形的决策论和博弈论进行试验。1978年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研究决策问题时,就提出了一些与实验有关的理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希德尼·西格尔在1950年代末的研究工作,为实验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实验的许多处理方法是典范,为所有实验经济学效仿。如果西格尔不是于1961年英年早逝,站到今年诺奖领奖台上的也许是他。 1962年,史密斯第一篇实验经济学论文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自此开始了其对实验经济学的研究。在史密斯的学术生涯中,另一位同样出色的实验经济学家普鲁特扮演了重要角色。 普鲁特作为史密斯在普渡大学的同事及钓鱼伙伴,在1960年代末,研究社会选择理论,在与史密斯讨论了实验经济学后,开始对实验经济学产生兴趣。 1971年普鲁特转教于加州理工学院(素有诺贝尔奖摇篮之称),他与该学院出色的自然科学学者对话,促进了其对实验经济学方法的思考。有趣的是,史密斯曾是该校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两人于1973~197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开办研习班,促进了实验技术的进展。普鲁特及其与史密斯的合作研究,把实验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拓展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630a73d2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