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刘勰的《文心雕龙》构建起了独特的形式主义美学体系,在《声律》《比兴》《夸饰》等篇中阐释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和修辞功能。俄国形式主义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聚焦于文学形式之上,建立起形式美学体系,提出“陌生化”和“文学性”的概念。二者各有长短,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形式美学;俄国形式主义 作者简介:刘丹(1990.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1 《文心雕龙》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了前代的美学成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者们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重心放在文学作为艺术的形式研究,创建了西方以文学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美学思想。 一、《文心雕龙》中的形式美学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魏晋以后人们才开始自觉认识到文学形式的重要性。刘勰的《文心雕龙》既赞叹了楚辞的“惊采绝艳”,又批判了齐梁忽视内容而过分偏重形式导致流于浮艳颓废的文学作品,在儒家“文质彬彬”的基础上发展了对文学形式的审美追求。 刘勰在《声律》《比兴》《夸饰》等篇中具体阐释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和修辞功能。“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弃。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异。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文学作品的语言要讲究音韵和谐,将主体的情感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和谐的语音来表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语言的形式之美。《丽辞》篇中,他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本身就是用骈体文写就的,骈偶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 《熔裁》和《章句》篇集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所体现出的形式之美。“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刘勰层层递进,说明文学语言单位对于篇章结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是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第一个主要流派,主张在文学作品中,相对于内容、社会意义而言,它的形式、技巧和结构则更为重要。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在对文学特征进行探讨时提出的概念,用“陌生化”这一概念作为概括复杂感受和表现现象的方法。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陌生化”。“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他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延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这要求人们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用崭新的视角和感受去理解已经熟悉的事物。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认为,“形式”这个概念是对文学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是那些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创作技艺和手法。雅各布森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深入到文学系统内部当中去研究文学的形式和结构。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语言的应用和修辞等技巧的安排组织,也就是文学的独特性存在于它的形式而非内容之中。 三、两种美学观念的比较 刘勰的《文心雕龙》创立了一个完善的文学艺术的形式体系,他认识到文学的形式美的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但又没有完全倾向于片面追求华美形式的绮靡浮艳的审美观念,在他所处的时代树立了健康的审美范式和标准。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艺术本体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形式的研究上,建立了严密的形式研究体系。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整体相异。 首先,无论是刘勰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都认识到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但是相对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强调文学语言应当疏离于日常语言的陌生性,刘勰则更加强调文学语言超越日常用语而体现出的音乐性。 其次,刘勰的美学思想在本质上还是儒家传统的“文质彬彬”。他批驳了齐梁时期过分注重文学形式美的理论主张。这就使他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有了本质的区别,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完全转向了文学内部的研究,把文学研究引向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完全抛弃文学艺术的内容,导致其缺乏对文学作品完整、系统的分析,使之并不能完全揭示文学的意义。 总之,作为东西方文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都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形式美学体系,阐发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形式美学的看法。它们各有短长,都为文学理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期待着后世学者能继续挖掘学习,在它们的理论基础上升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甫. 文心雕龙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维?什克洛夫斯基.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4]王钟陵. 俄国形式主义研究[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1(3). [5]杨一铎. 从文学特征论看俄国形式主义与中国古代文论之异同[J]. 俄罗斯文艺201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69f2263b3567ec102d8a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