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做到“仁” 、“爱敬”是“仁”的内容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很多次,孔子根据不同人的提问有不同的回答。如“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仁者先难而后获”,“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以为仁矣”,“刚毅木讷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凡此等等,可见“仁”的意蕴相当丰富。无论是说君子之行,还是己之所为,这里关于“仁”的种种回答,其实可以用孔子两次回答樊迟问仁来解释。 在《论语》第十二章里,樊迟问仁。孔子说,“愛人”;在第十三章中,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前者,心受为爱,很好理解;【7】后者之恭,《说文解字》释为,肃也,从心。忠,《说文解字》释为“敬也。从心中聲。” 敬,《说文解字》释为“肃也。从攴、茍。”肃,《说文解字》释为“持事振敬也。从聿在渊上。”可见恭即忠、忠即敬,恭、忠、敬均是敬的意思。同时可知的是,前者说爱,后者说敬。这爱人与敬人又可以用来解释孔子在其他地方对仁的回答。 比如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笃亲是因,兴仁是果,而亲者爱与敬是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先难即是先有辛勤劳作,然后再想到自己的回报,即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这属于爱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可以为仁矣。简言之,恭者敬也,待人接物恭敬;宽者即心要宽厚广大,不与人斤斤计较;信者诚也,从人言即言行一致,不欺骗别人,爱人者不欺人,敬人者亦不欺人,可见信的根是爱和敬;敏者疾也,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力行难故欲敏【8】,这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某些正面的道理说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落到实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言行一致不欺骗人这属于信也属于爱人和敬人。惠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释为爱利,即给人以利。给人以利,这也是爱人。这五者为仁,关键还是在爱人、敬人。 同时,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棖也欲,焉得刚?”可见这里的刚是指少私寡欲如果一个人能够少私寡欲。做物的主人,那么他不会沦为守财奴,也不会沦为物的客体,多余的财物就会分享给他人,这就是爱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这里的“毅”指人在负仁行仁的路上坚强,刚毅,不动摇,不退缩。而木者,《说文解字》释木为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徐鍇说:“屮者,木始甲拆,萬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中庸》中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可见木用于比德是指诚指生,生物成物,爱人是也。讷者,从孔子论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见它指一个人诚实守信有行动力,不花言巧语,这需要爱人也需要敬人。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他谈仁与礼、人与兽,思想的落点仍然是爱人与敬人,孟子在其他地方对仁的阐释都没有超出这一范畴。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是指不忍人之心,是人常有的同情心。这属于爱人。孟子说:“亲亲,仁也。”而亲亲是指践行亲人之伦理关系,亲人之伦理关系又是以爱敬为核心。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就是指人应该有的东西,【9】也是人们应该行走的道路。如果人饱衣暖食逸居而无教,【10】则近於禽兽。 从上述看来,我们发现:爱敬正是仁的基本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f2799e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