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浅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曾记得有位学者精辟地说过这样的话:"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段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行为、习惯、性格必须从小培养;行为、习惯、影响着人的性格,以至影响人的一生。可想而知,未成年人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场所,是陶冶情操感化心灵的基地,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摇篮。德育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德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公民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因此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教书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书育人;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人,乃是人生的首要一课。我们的学生长大以后将会成为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可能成为农民或工人,从事有利于社会并维持自己的独立和自尊的某种职业,他们也可能成为国家的管理人员,当然他们都要成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有负起对子女抚养教育的任务,要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家庭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驯导孩子养成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基本道德规范,从爱父母、爱家庭做起,逐步延伸到爱老师、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总之,他们都要在社会上生活,服务于人民,承担起社会的一部分责任。如何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社会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物质文明建设正日新月异令人瞩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是新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学校德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大大超过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极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带来不良影响。市场经济的包装、炒作、浮华,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内化,他们的理想设计和前途期望往往向功利和金钱倾斜,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二是在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是基本规则,但这条规则也被引入了道德领域。有些学生认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就是等价交换关系,互爱、关心、理解、助人等人道主义的道德要求在一些学生的道德意识中不复存在,社会中一些崇高的道德行为受到嘲弄,救人于危难是多管闲事,学雷锋是出风头、做傻事等等。三是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商品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竞争又往往同个人奋斗联系在一起,这就容易引发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特别是在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往往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自利会导致利己主义,这些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折射到学校生活中来,使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同他人的协调,甚至不顾他人利益的受损,缺乏起码的道德使命感、责任感。四是市场经济加速了中国社会转型,引起社会利益的分化,改变了传统的价值与利益统一性格局,导致社会价值多元化与德育一元化的矛盾。这些思想自然的影响着我们的少年儿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被淡忘,一些学生比吃穿,摆阔气,公共意识淡薄,道德滑坡,破坏卫生秩序,损坏公物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想象极大的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因为教会学生做人的过程,实质上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而人的社会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施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有人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偏低了,规定过于细小了,但是如苏联社会活动家加里宁说的一样:人的文明行为应从洗脸开始,一直延伸到人类思维的最新成就。只有以小见大,由小及大,逐步提高,不断发展,才能使学生的文明行为达到较高水准。 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是对为人师表高尚师德的一次深情礼赞。既是对所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人民教师的肯定,也为所有在治学、教育园地的耕耘者们树立了高大楷模。 教师是播种者。让我们抢在春天里,在孩子的心理播下行为、习惯、性格的种子,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恪守大教育家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好公民,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才能适应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565a3f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