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评俄罗斯电影《我也想要》

时间:2023-11-10 12:48: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死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评俄罗斯电影《我也想要》

作者:吕天威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



要:电影《我也想要》是俄罗斯导演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通过讲述一行人寻找幸福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病态的底层社会。导演以寓言的形式展开了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无情的社会现实的反思。本文将通过对《我也想要》影片主题和艺术法的分析,揭示影片的内在特质和导演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我也想要》 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 俄罗斯社会

一、电影梗概

电影《我也想要》是俄罗斯导演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寻找幸福”的故事。影片大部分场景的拍摄都是在一部黑色丰田车里完成的,这部车子是能够把人从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中解救出去的唯一工具。这部黑色丰田车,挂着非法牌照招摇过市,飞奔在满目疮痍的俄罗斯大地上,这幅画面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果戈理《死魂灵》里的“鸟儿般的三驾马车”。果戈理的马车是俄罗斯光明未来的象征,然而这部丰田车却成了俄罗斯堕落的“百事一代”①的象征。

影片主题和塔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主题有些许相似:寻找幸福。三十多年前有一行三人潜入禁区去寻找那个能实现他们愿望的“房间”,时光流转,故事却没变。在这部片子里是一行五人潜入禁区去寻找那座能够使他们幸福的“钟楼”。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人们追寻幸福的脚步仍然不会停下。和《潜行者》不同,导演巴拉巴诺夫在一次访谈中大胆声称自己的电影属于“科幻现实主义”(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й

реализм)。与《潜行者》的主角相比有明显变化的是,丰田车上坐着的都是形形色色的“社会边缘者”:杀人犯、酒鬼和他的老爹、歌手、妓女。神秘之地位于彼得堡和乌戈里奇之间,因为核泄漏,这里形成了永冬之地,人迹罕至,终年积雪。据说这片地区有一座可以通往幸福的钟楼,但并非所有到达钟楼的人都会被接受,不能被接受的人只能等死。

主角们都是“社会边缘者”,他们被边缘化是因为个人生活已经走上了绝路。杀人犯冷酷残忍,杀人如麻;酒鬼酗酒成性,只有酒才能让他感到活着;酒鬼的老爹近乎痴呆,全程沉默,只嘟囔了两声“尤拉”;歌手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厌倦,丧失了音乐灵感;妓女是大学生,父亲酗酒致死,为照顾母亲被迫卖淫。他们都对生活感到绝望,都相信只要到达钟楼就能找到幸福。为了各自的幸福,他们走上了同一条路。

影片中的所有角色其实只是极具夸张色彩的抽象概念。他们并不是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俄罗斯社会底层的所有人。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底层社会细节。其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当属导演巴拉巴诺夫扮演的自己——死期将至的电影导演。巧合的是,这部电影完成后没有多久,导演本人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主角们在车子里的谈话和路上的琐碎占据了影片的大部分时间,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向观众长时间展示这些细节,导演仿佛在指着观众的鼻子毫不客气地说:仔细看着吧,你们这些人!难道你们认为,只有影片中的他们是这么苟活着吗?并不是,你们也是这么苟活的!卑微如蝼蚁,蜷缩如蛆虫!


破败低矮的房子,遍地的尸体,坎坷的路途,失去秩序的社会,伪造证件,警笛,射击,皑皑白雪,废墟,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核冬天,死一般的寂静,看不见的力量,这些病态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摧残着每个人的心智。就是这些东西,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典型的巴拉巴诺夫式的电影画面,形成了导演独特犀利的电影语言。禁区里的景象和阴森恐怖的气氛给人这样的感觉:酒鬼在电影里极力佐证的“世界末日”已经来了,除了这一行寻找幸福的角色,无人生还。残破的教堂,无头的钟楼,构成了电影的核心画面。

二、导演的思考

导演在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出镜,影片中的他并没有被钟楼接纳,也没有得到自己的幸福。导演坐在“臭名昭著”的钟楼旁的石头上说的那番关于死亡的独白,乍看来,似乎有些多余:“初中毕业后,我就被派到车里雅宾斯克去工作,搞勘探。我们就在那里的湖边找医用泥土。有次我在荒无人烟的大森林里发现了一个死湖,湖面漆黑一片,就像死寂的深渊,湖边集聚着数量庞大而叵测的结晶盐。我走到近前,然后迅速跳了进去,那时还很暖和。我的脚对着漆黑的湖水,它像是穿着纯白靴子似的。那时我就明白了,我将会怎样死去。”然而透过导演口中的“死湖”,我们也许会看到导演对缺少幸福和丧失人生方向的无力抱怨。他的这番话,也加重了整部影片的悲剧色彩。巴拉巴诺夫自己也厌倦了拍摄那些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社会阴暗面,他的电影多沉溺于满是灾荒、水深火热的苏联解体后的年代。法制的虚伪、道德的沦丧、官僚的腐败并没有因为“民主社会”的到来而有所改变,社会制度分崩离析,社会裂隙和隔膜也并未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弥合,悲观主义的恶臭令人窒息。

由此,导演对于俄罗斯动荡的命运和腐烂的社会所表现出的极度焦虑和悲伤,在这部看似怪诞的、粗糙的、信息量大的影片《我也想要》中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巴拉巴诺夫描写社会状况从来不会委婉客气,他绝不会虚伪地粉饰现实:思想都写在额头上,批评的语气向来是厉声呵斥。他的电影就像是俄罗斯社会的镜子,这面镜子毫无遮掩,批判了俄罗斯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俄罗斯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

可以说,晚年的巴拉巴诺夫并不是为观众拍电影,而是为自己拍电影。他是“欧洲电影科学院成员”,他也渴望幸福。他是导演,但他理解“幸福”的空想性和难以实现性,所以他赐予处在人间地狱的主角们的往往并不是幸福,而是解脱,是拯救。世界抛弃了他们,而巴拉巴诺夫解救了他们,让他们相信明天一切又是全新的:吸毒谋杀,酗酒卖淫,毫无意义的黑暗的现实,冷漠的世界和无法忍受的困境。幸福,说到底只是幻想,是触摸不到的泡影,也是无法摆脱的痛苦。

人们发自内心地渴望幸福,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到。或许这句话足以概括电影的隐含意义,因为钟楼究竟以何种标准来挑选人并给予其幸福,没有人知道。杀人犯没有被钟楼选中,和他差别并不大的歌手却被选中了,妓女也被选中了。含有嘲讽意味的是,导演本人和杀人犯一样没有被选中,由此才引发了上文关于死亡的独白。要想得到幸福需要做什么?导演没有给我们任何指示,直到影片结尾我们也没有找到答案。

这片“圣地”会接纳谁?又因为什么而接纳他?钟楼里的那些声响究竟是谁发出的?遍地的死尸又都是谁呢?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许多影评和一些关于导演本人的评述都指明这部电影具有“自传”性质,并提出了一些关于钟楼的“选择性”以及“条件性”的观点。但是导演已去,钟楼也崩塌了,他心中的一切秘密也被带到了湖中。这部现代寓言电影、公路电影、启示录、哲学悲喜剧、忏悔电影,也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三、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简介


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是俄罗斯著名导演,1959225日出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1981年毕业于高尔基教师培训大学翻译学院,1983年至1987年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电影制片厂担任电影助理导演。后来他选择了学习“作者电影”高级课程的编剧和导演两个专业,1990年毕业,毕业后在彼得堡生活工作。作品包括:《兄弟》《兄弟2》《战争》《棺材200》《吗啡》《锅炉工》《我也想要》等。最著名的作品是1997年拍摄的犯罪题材影片《兄弟》,此片在俄罗斯大获成功。2000年推出其续集《兄弟2》,续集中加入了更多的动作场面,该片及其原声大碟在俄罗斯受到热烈欢迎。2012年,其作品《我也想要》入选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2013518日逝世于圣彼得堡郊区,享年54岁。

正如俄罗斯知名电影评论家М.Трофименков所言: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是最近20年来俄罗斯电影艺术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位最真实的导演,他创造了独特的电影语言,其作品将电影画面和社会批判结合在一起,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他的去世是俄罗斯的不幸,是俄罗斯电影业的重大灾难。■



① “百事一代”:此概念出自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维·佩列文的作品《“百事”一代》(刘文飞译),“百事一代”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俄罗斯人,他们喝着百事可乐、吃着油炸薯条、听着“披头士”长大,行为思想截然不同于上一代人;泛指受欧美西方文化影响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俄罗斯人。

参考文献:

[1] 果戈理.死魂灵[M].满涛,许庆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Фонтанка.py.Умер Алексей

Балабанов[EB/OL].http://www.fontanka.ru/2013/05/18/079/,2013.



者:吕天威,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辑:赵 E-mail948746558@qq.co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df3072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