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古诗词阅读理解

时间:2022-11-08 16:13: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从岭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时。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诗中强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造成陵谷灾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余干古县城》这首诗写景抒情而又不拘泥历史事实,为了突出主旨,诗人作了大胆的虚构和想象,诗人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又通过描绘被贬途中景色,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B.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余干古城全景。意在表现余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

C.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再写女墙,承接首联荒凉一词,刻画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颈联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战区烽火遍地,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

D.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尾联以景结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深沉的历史慨叹,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误国害民,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2.有人说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D

21)这是一首登高之作,描写了余干古县城的官舍、女墙及其周边的落日、飞鸟、溪流、平沙等自然风景,确是一首山水诗;


2)但是,作者借景抒情,借余干古县城由盛而衰的状貌,暗喻了唐王朝的国势,表达了对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规劝。所以说它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第二方面也可答:尾联巧妙运用典故,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是因为政治的腐败,含蓄地表达了对当今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所以说它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分析有误,应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飞鸟不知飞鸟非人,本来无情,但这里把飞鸟当作人来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首登高之作,首联描绘了余干古县城孤高荒凉的景象。这座小小的山城,仿佛跟空中的白云一样平齐,极言其孤高;这里非常荒凉,似乎万年都没人来过。颔联诗人先写,再写女墙,承接首联荒凉一词,刻画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颈联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战区烽火遍地,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尾联写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描写了余 干古县城的官舍、女墙及其周边的落日、飞鸟、溪流、平沙等自然风景,确是一首山水诗。

但是,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这城废弃在唐初,诗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废弃的原因是县治迁移,诗人含蓄地形容为政治腐败导致古城衰亡。出于这样的构思,次联写城内荒芜,醒目点出官舍、女墙犹在,暗示古城并非毁于战争。三联写四野荒凉,农田化为平沙。末联归结到人迹湮灭,《十月之交》的典故,点出古城荒弃是因为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离乡背井,四出逃亡。

尾联巧妙借用陵谷变这一典故,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是借古讽今。

所以说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7e789dc2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