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日的科普小知识欣赏 冬至时间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_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_月_-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 积热 ,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冬至节气养生 食宜多样 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证营养的多样化,身体的滋养需要多种营养,所以冬至要养生就一定要保证饮食的多样化,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是适当地选择一些高钙食品. 食宜清淡 冬季养生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腻的食物,特别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较弱一些,所以是保持饮食的清单,如果吃太多油腻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现健康状况,现代营养学的养生要求是老年人是〝三多三少〞,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是多多摄入;糖类.脂肪.盐是保证能少则少. 食宜温热熟软 冬天的时候老年人脾胃比较虚弱,阳气比较衰微,脾更是喜欢温热讨厌寒冷,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温热,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东西的时候喜欢糯软的,讨厌冷硬的,所以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做到遵循养生原则,保证温热熟软的饮食摄入,放弃冷硬的食物. 食宜少缓 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饮食的适度摄入,是让饮食保持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太饱的话会给身体的消化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细嚼慢咽,是保证食物被充分地咀嚼,这样不仅仅对脾胃比较好,而且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 冬至 冬至,既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俗谚谓:〝冬至大如年.〞如今,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 我国自周代至秦代,都以冬至为岁首.到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并例行放假.>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宋代以后,皇帝在冬至要举行祭天大典,普通百姓在此日要向父母尊长拜节. 冬至前的一天,旧时称为〝冬除夕〞,江南流行蒸花糕.做粉团,相互馈赠.翌日清早,名门望族时兴向长辈拜节;入夜,每户都要祭祀祖先,随后合家吃〝冬至饭〞,饮自酿的〝分冬酒〞.因而,清代秦荣光的>云:〝冬至花糕更粉团,冬分酒吃闹闹年.衣冠拜贺亲朋后,肉块堆盘夜祀先.〞 从冬至开始〝数九〞(也称〝交九〞),以9天为一个〝九〞,经历9个〝九〞即81天,春天就来临了.从前,江南曾流传>:〝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按:一种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地里掘芦刺;七九六十三,布衲双肩甩;_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显然,它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生动反映了〝数九〞期间气候和物象的变化. 另外,昔日江南还常见>.它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9字,每字9画,共81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每天填充的笔画所用颜色根据当日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下雪为白.它也有图画版,一般张贴于堂屋内,常见的是画一枝素梅,上面有花81朵,从冬至日起每天用红笔涂抹一朵,至花瓣尽染,则春深矣;或画81个圈,排列成9行,每行9个圈,从冬至日起每天涂抹一个圈,但并非让圈里全着色,而须遵循〝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的口诀操作,如此便记录下一个阶段的天气情况.此图既可计算〝数九〞的日数,又是一种有趣的消寒游戏.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过去,民间有〝若要富,冬至吃块热豆腐〞的老话.在乡村,冬至既是一年农事告一个段落之际,也是来年农耕开始准备之时.为了迎接新的耕作,就在这天的菜肴里吃块热腾腾的豆腐,使心里暖乎乎,以便冬耕中干得更出色. 由此可见,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难怪它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日的科普小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476d5c3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