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的长生果

时间:2023-01-06 03:3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 4*我的长生果 课时 1 课型 略读 授课时间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

教材分析

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1.认识12个生字。

课程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

学情基础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

《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学生要与分析及预读的交流,使学生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

习指导 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所以,本课

的学习,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阅读方法学习。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4 我的长生果——

板书设计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教学环节及内容 五分钟积累: 名人读书趣话 闻一多醉书 华罗庚猜书 茹志鹃煮书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一、回顾导入

回顾单元主题“我爱读书” 和前几篇课文

揭示本课内容

教师指导



要认真倾听 边听边思考 交流听后感受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读书小故事?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课题)

1一本你喜爱的书 ,也

检测结果



2写一句读书的名

言:

设计意图



积累词句,丰富语言。

激发学生兴趣



时间分配

课前测

学习形式

认真倾听 思考 交流感受

学生回答问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五、课堂练习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2.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教师提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及合作的方法。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小结: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引入: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

1给多音字组词

便

课文。把握主要同桌互读课内容,体会作者文,注意读准字音,悟出的道理。 读通课文,相互评3.学习一些读价。 法。 况。 引导学生班级交流 结合自己的读 书写作体验来 理解,来谈自己 的感受,更重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的是学习并运活经验说说对书的用作者的写作感情 方法和读书方 法──博览群 书,入情入境, 做读书笔记, 借鉴运用等。 联系实际,升华2词语补充完整 感情

)( )有味 )心( )血 中的故事,你在 )( )吞枣

书中的启发。

浮想( )(



课堂检测

修改病句

阅读也大大扩大了我的想象力。

在家长的鼓励下,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当堂检测结果分析(含疑难问题)

针对以上结果反思教学行为:

检测结果

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56ca9baf121dd36a32d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