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相国李斯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 秦国丞相李斯“辅佐始皇,终成帝业”。整个秦王朝,李斯都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智谋超群,雄辩的口才令人叹服。我们就谈谈他的成功之处,也许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借鉴。 一、不甘平庸的李斯。李斯从“仓中鼠”和“厕中鼠”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老鼠处于不同的形势和环境就有不同的遭遇!人也一样,大家本无贤良卑劣之分,一生中能爬到社会上层就安享荣华;居于人下,就要历经贫贱和磨难。我们现在想想,也真是这样,李斯的成功之一是转变思想,发愤图强。人如果一辈子甘于平庸,就会一直在社会底层平庸下去。 二、学而优则仕,目标非常明确。李斯认为只有把自己的本领学好,通晓治理国家的帝王之术才可以进入官场。李斯也不得不走当时游学之士共同的道路:先投师受教,再谋求升迁。他选择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大师荀况为自己的老师,以求将来一展所学谋求富贵。学成之后,李斯准备西入强秦,一试身手。他对老师表明心志:“我听说人生的机会稍纵即逝,有了就应该牢牢抓住。今天诸侯争雄,秦王羽翼丰满,极欲吞并天下。这真是布衣游士驰骋伸展的好机会。人生的耻辱莫过于卑贱,一世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有些人自甘于卑贱贫困,毫无作为,却讥笑他人贪荣求利;这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没有本事去谋求富贵。我不想这样,我要到秦王那里有所作为”。李斯成功的之二是他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有了毕生追求的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 三、谋略超群,知道秦王想要什么。有一次,他抓住了机会对秦王说:“从来那些无知小人,不会抓住历史的机遇。而那些成就大功业的英雄之才,却能在不利的情况下隐忍待时;一旦看谁机会,就毫不犹豫地果断采取行动,以取得成功。春秋时期,秦穆公也是一方霸主,为什么当时他不能向东吞并各诸侯国呢?因为当时诸侯众多,周王室还有一点虚名,在各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平衡的时候,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周天子取而代之。因此,五位霸主迭相兴起,还都要打出尊周的招牌,来谋取本国的实利。但从秦孝公以来,情况就不同了。周天子局促于一隅,地位卑微,谁也不再把他放在眼里。诸侯互相兼并,关东只剩下了六国。对于他们,秦国六世以来,也是一再乘胜进击,削其国土,夺其民众,迫使他们屈服于秦,他们如同秦国的郡县一般。今天,真是秦国万世难逢的好时机。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想要灭诸侯、成帝业、天下一统,就好比从灶台上扫除灰尘一样,真是轻而易举!假如不积极行动错过了这个时机,等诸侯再度强大起来,并联盟共同来对付秦国,到时就是有皇帝那样的贤德和能力,也难以吞并征服他们了。”李斯的这番话恰恰说在了秦王嬴政的心坎上,对他刮目相看,虚心请教。李斯也一步步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开始了纵横捭阖的一生。李斯的成功之三是具有非凡的智慧,明白领导想要什么,并且能够提出真正好的计划。 四、以超凡的智慧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秦国的强大,与秦国广泛招纳各国才智之士有关,其中商鞅、张仪、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曾经都是来自其它国家的“客卿”。秦王嬴政由于特别愤恨吕不韦,在吕不韦死后,有些门客为吕不韦发丧,其中也有李斯。秦王很恼怒,下了一“逐客令”,就是把原籍不是秦国的人,统统逐出秦国。这时,李斯刚刚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份命令可能会断送他的整个前途。他冷静的思考之后,觉得这种这种偏狭短见的举动,会使秦国蒙受重大的损失,他就在被驱逐的途中,写下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谏逐客书》。这篇环环相扣、鞭辟入里的文章,使秦王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秦王取消了逐客令,追回了李斯,官复原职。从此,李斯当上了廷尉,进入了秦国的核心决策层,奠定了他在秦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斯的成功值得我们每一个去学习,如果一个人做到了以上四点,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李斯身死族灭的教训:太功利必然会自焚其身 李斯是一个智谋超群的人,为什么结局十分悲凉:被判腰斩于咸阳,家族也被诛灭。还得说原因是利令智昏,做人太过于功利。 李斯在年轻时就有着强烈的功名心,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追求荣华富贵的心太过于强盛,以至于到后来是非不分,身为大秦相国,却不致力于修明政教,以弥补君主的过失,而只顾保持自己的爵禄高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致使“变异神器,国丧身诛”。 下面我们就剖析一下李斯的失败之处,以他人之失误,提醒今日的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如此悲剧的发生,不会重蹈覆辙。 一、推波助澜“焚书坑儒”。 来自齐地的儒生淳于越向皇帝嬴政建议恢复已经过时的分封制,先秦的旧儒学与新的大一统的帝国已经格格不入了。儒学必须进一步改造才能为封建皇帝所用。李斯仅仅抓住了儒学泥古不化这一点,对儒学进行了抨击。 李斯上书说:“古时五帝治理天下的办法互相都不重复,夏、商、周三代也是各以期方略治国,不相承袭,但都能卓有成效建立太平盛世。原因就在于时代和环境不同,不能盲目仿效古代的制度和方法。今天陛下创建万事大业,您的英明之处,当然不是这些愚儒所能理解得了的。淳于越一味诵扬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倘若李斯的话到此处,也没什么,这只是一次朝堂之争辩,但是李斯却进一步提出了“焚书”的建议,除了医药、占卜、和农林园艺这三类书不烧之外,其它的书全部在三十日内烧掉。 秦始皇早就对儒生的批评指责不能容忍。听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焚书”。 第二年(前212年)残暴的秦始皇又下令“坑儒”,也就是活埋了一批儒生。 所以说“焚书坑儒”李斯可以说是“始作俑者”。 二、利令智昏废除太子 秦始皇时代,原来的上蔡布衣李斯风光无限。然而,秦王的暴政造成了政局的不稳,然而祈求长生的秦始皇病倒了,他给公子扶苏下了遗诏:“把军队交由蒙恬掌管,你迅速赶回咸阳,主持我的葬礼。”皇帝驾崩的消息只掌握在赵高、李斯、胡亥几人手中,但是赵高与蒙恬、蒙毅兄弟有过节,胡亥只是个少年,赵高蛊惑胡亥,又蛊惑威逼李斯,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会重用蒙恬,也许李斯的丞相就会不保,贪恋荣华的李斯先做了一番挣扎后,选择了和胡亥、赵高一起假传圣旨,立胡亥为太子,另下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在使者的一再督促下,仁慈的扶苏竟然选择了自杀,蒙恬被下逮捕。本来身为丞相的李斯,大权在握,完全可以控制赵高和胡亥,他却利令智昏,做出了非常愚蠢的决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最终不得不吞咽下自己酿的苦酒,死在了阴险狡诈的赵高手里。 三、为求优容献“督责术” 秦二世胡亥继位,倒行逆施。秦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斯为讨二世欢心,又献上了“督责术”。简单的说就是严刑酷法,昏庸的秦二世看了李斯的奏折,十分高兴,并加以采纳和实行,对臣下的督责越来越严厉。“督责之术”把人民进一步的推向了痛苦的边缘,它不能就大秦帝国灭亡的命运,也不能挽救李斯长保富贵的梦想。 李斯入秦四十年,位极人臣,功勋累累。李斯的才能毋庸置疑,可是李斯失败的根源是对权利和富贵的执念太深,以至于不顾国家的安危。与小人赵高沆瀣一气,甘心做赵高的工具,最后却被赵高陷害致死,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临刑前,无限悲凉地对儿子说:“从前在家乡上蔡,我带着你们同出东门,手牵黄犬,追猎狡兔,是何等惬意舒心!如今再也不可能了。”说完父子抱头痛哭。 此言此泪,是哀伤,是追悔,还是怨恨?值得我们去深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6d8452d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