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之杨若古兰创作 《诗经·周南》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正文】 有:据为己有,获取. 掇:拾取. 捋:成把地从茎上捋取. 袺:用一只手扯住衣衿把芣苢装进去. 襭:把衣衿两角掖在腰带间,两手同时把芣苢装进去. 【赏析】 “芣苢”,又作“芣苡”,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表情.韵律委婉,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曾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译而自得其妙焉.”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但像《芣苢》这篇堆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分歧道理,应当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有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乎义上与前句无大变更.第三句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全部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而已,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要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竭变更的,其余全是堆叠,这确实是很特此外. 但这类看起来很单调的堆叠,却又有它特殊的后果.在不竭堆叠中,发生了简单明快、来去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更中,又表示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整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表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类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很多人在一路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滋味分歧错误.袁枚曾讥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赏.章艧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欢欣鼓舞,采而又采,是天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 成绩倒是:当时的人们采芣苢——车前草——用来派什么用途?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西医学上都没有根据.此刻西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而已,我们也能够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信任车前草是可以医治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成理解的地方: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哪里有一大群人为此而欢欣鼓舞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如许的解释,特别觉得分歧错误劲. 所以我们觉得应当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值得留意的是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朝鲜族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风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包含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是受汉族古代风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管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类风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野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旅游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爱好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苍生的爱好吧?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当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很多快乐在这艰难当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58887e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