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

时间:2022-12-29 15:20: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

作者:魏连俊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4

【摘要】作为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重要路径,社会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和陶冶作用,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社会;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基础性地位和陶冶作用 一、社会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大学生法治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受制于社会的法治化程度以及全民法治观念的高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强弱又会直接影响全民法治观念的高低和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因此,建设法治社会,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是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的基础性路径,其陶冶作用也越来越重大。

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

中国社会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总体来讲,公民的人治观念根深蒂固,甚至已经成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常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但法治观念却普遍淡薄。主要表现为重人治、轻法治,重权力、轻权利,重义务、轻权利,重人情、轻制度,重关系、轻规则,重道德、轻法律,重特权、轻平等,重专制、轻民主,重纪律、轻自由,重政策、轻法制等等。这些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人治观念外化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扰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甚至贪赃枉法的社会乱象,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实施效果,严重阻碍了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形成了遇事找人不找法的人情社会。甚至社会上的很多培训机构专门传授规避法律、运用潜规则、被动适应人情社会现实的人际关系学 相反,总体来讲,西方发达国家公民的法治观念根深蒂固,人治观念普遍淡薄,形成了遇事找法不找人的法治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很多人将上述传统观轻重倒置,权利意识恶性膨胀,义务观念缺失;片面追求个人自由、权利、个性,而无视他人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形成了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只要他们认为他人妨碍了自己的自由或者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就立即反击,甚至不惜因为一件小事而剥夺他人生命!这种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行为表面上似乎是在倡导法治精神,但实际上却是典型的人治观念的现代变种,危害极深,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极大。这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的最重要的思想根源。 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以一国为范围的小社会变成了以世界为范围的大社会。大学生的观念不仅要受现实的大、小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且同时受网络虚拟世界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视野和领域空前扩大。

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他们有知识、有个性、有主见,自主性强、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探索和实践新鲜事物。他们力图挣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越来越乐于接受西方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但往往由于年纪轻、阅历浅、判断力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了重权利、轻义务,重自由、轻纪律,重特权、轻平等等一系列非法治观念。大学生作为易感易染人群,最容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互熏染,或者形成法治观念的良性互动,或者形成非法治观念的恶性循环。在身心自由的社会环境里,大学生对于非法治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熏染,最容易接受。长期的遵纪守法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或者根本不能入脑,或者往往被一个违法乱纪的社会现实瞬间彻底摧毁。社会环境的耳濡目染对于大学生观念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越来越直接和立竿见影。

二、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陶冶作用

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设小康社会,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客观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观念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反映。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全民法治观念的养成;全民法治观念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打破市场主体在行业、地域方面的各种垄断,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简政放权,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实现从管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使全民深刻认识到增强法治观念的必然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转人治观念为法治观念,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提供思想文化基础。

通过法治宣传教育,要使全民深刻认识到: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义而言,人治观念根源于禁锢封闭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法治观念根源于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是人治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只有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才能为建立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提供必要的思想条件,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普惠于全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民法治观念养成、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本的客观物质基础,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建成不再是社会理想,而是在逐步成为现实。从而,增强全民对于法治的信心。

(三)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提高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法治社会建设,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创造客观社会条件。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充分发挥法治在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让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把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

(四) 畅通法律救济渠道,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使全民合理合法的诉求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只有在法律救济渠道畅通、法律服务体系完备、全民合理合法的诉求能够得到合理合法结果的前提下,全社会才能逐步形成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风气。 (五)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增强全民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的意识,使全民深刻认识到法律在规范行为、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中的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改道德标准法律思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引导全民遇到问题找法、解决纠纷靠法,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使法治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并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以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在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建设中的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

(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网络监管,强化网络执法监督,净化网络环境,坚决消除一切不利于法治观念养成的内容,使网络成为引导全民崇尚高尚道德、遵纪守法主阵地。 这样,就会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高晓莹.《论少年犯罪的社会预防政策》[J]学术论坛。2010.12

[2]彭美.《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模式》[J]学术论坛。20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710080)资助。

作者简介:魏连俊,黑河学院副教授、律师。主要从事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热点问题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5edb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