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教案 课 题 授课时间 本文课时共课时1 《过华清宫》 第1课时 期总课时序 课 型 讲授 1、知识目标:了解杜牧生平及创作风。 教学目的 要 求 2、技能目标:训练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人愤激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杜牧生平及创作风格。训练鉴赏诗文,学习表现手法的能力 训练鉴赏诗文,学习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初中的诗歌学习,已经初步接触鉴赏诗词的方法,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遇到用典较多背景较复杂的诗词,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学生看幻灯后思考 学生们先自己讲,老师再幻灯出示分类 学生做笔记 并诵记 1、听范读,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读出感情 学生诵读并做笔记 出示幻灯,直观感知 设计意图及修改意见 设置情境——创设氛围、驱动任务 知人论世 ,利于理解诗文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扫清阅读障碍,利于理解诗文情感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一、导入新课(2分钟) 由荔枝和子午古道引入: 二、走近杜牧: 杜牧,字牧之(803年-85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书法家。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善属文,工诗,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三、朗读全诗,理解情感: 1、听范读,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读出感情 四、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第一句描写了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回望的角度,勾出了骊山的全景。“绣成堆”一语双关,写出了骊山的美景,宫殿楼阁的秀美。 第二句描写了骊山顶上雄伟壮观的行宫。“次第开”使画面产生了动感,一道又一道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 一名士兵骑马飞奔而来,身后扬起团团尘土,1 / 3 《过华清宫》教案 千里飞骑本应是传递重大军情的,妃子为何而笑呢? 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 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 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五、研习诗文,分析手法: 首句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华清全景,“回望”二字承上启下,“绣成堆”一语双关。第二句将镜头推进集中于“绣堆”的顶端,露出了那深宫重苑,从中可见唐玄宗、杨贵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 ,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最后一句中“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六、知识拓展:怀古咏史诗: 对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诗的鉴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内容特点是抨击现实,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首先,要弄清史实。 其次,要体会意图。 还有,要领悟感情。 最后,要分析手法。(有以景抒情,有议论引发的。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七、课堂检测: (一)比较阅读: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史实(背景):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 学生思考后讨论 学生思考后做笔记 讲练结合 利于知识点的落实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77da0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