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 谈《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的“无形”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里,“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深刻反映了这一主题。在小说中,埃利森刻画了一个又一个身处不同地位的黑人形象,这些黑人的遭遇让人感受到了美国处于不同地位的形形色色的黑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对黑人处境有了全面了解。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无形;美国黑人;种族歧视;自我寻找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RalphEllison,1914-1994)的《看不见的人》在1952年问世后,曾荣获“国家图书奖”及“全国书刊出版者奖”,是一部划时代的小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这部作品获得如此巨大的荣誉和关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小说主题既未脱离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以及黑人的抗争,又远远超越了这个局限。它从更深层面来探索种族问题,涉及到了自我寻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美国这样一个所谓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中黑人“无形”的处境、“无形”的根源以及走出这一困境之路。 一主人公的“无形” 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他出生于南方,中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而被白人俱乐部邀请去做演讲,在演讲之前,俱乐部中的白人强迫他和其他几个黑人少年围观一名裸体金发女郎,接着又迫使他们蒙面在拳击台上互相格斗,最后又令他们在一块通电的地毯上抢硬币。受尽屈辱的他还是应百人之邀发表了《谦卑乃进步之源》的演讲,居然得到一笔奖学金,由此他进入了一所黑人大学。几年后,他己是州立黑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满足于在校长布莱索博士的卵翼下做黑人领袖的美梦。不幸的是,一天校长吩咐他陪同来自北方的白人校董诺顿先生参观,无意中他让诺顿先生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黑人区混乱、粗卑的生活场面,并了解到一户黑人家庭的乱伦关系,这无疑是对鄙人事主的亵渎,于是他被校长撵出了大学。“好心”的校长写了7封密封好的推荐信,让他随身携带。离开了南方,主人公来到了位于北方的纽约。几次求职,递上推荐信之后就遭到了拒绝。后来才知道是校长在推荐信里做了鬼,让他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好不容易在一家油漆公司谋了一份差事,又因在合成一种叫“光学白”的油漆时,将黑、白两种成分的配制比例弄出了差错,被撤换到大炉间当工人,却又被人误会,猜疑,遭到陷害。在锅炉爆炸中受伤,医生对他实施电击疗法,使他丧失记忆,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世。他来到哈莱姆黑人区,一个标榜是为穷苦人工作的“兄弟会组织”接纳了他。用高薪聘请他对黑人做演讲,宣传反抗和夺取权力。尽管主人公竭尽全力,听众也情绪高昂,但兄弟会的领导人仍抱怨他没有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并要求他克制自己的感情,必须在严格的纪律下行动。主人公不能忍受这种约束,也反对用恐怖行动去对抗社会,感情上又不能接受哈莱姆区动乱喧嚣的生活。他逐渐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同兄弟会的白人领袖杰克兄弟产生了矛盾,又遭到黑人民族主义者,被称为“毁灭者”拉斯的追捕。他只好乔装打扮,变成了一个多重身份的人。在哈莱姆爆发的黑人骚乱中,拉斯扬言要杀死他,于是他在黑暗中急奔逃命,结果掉进废气建筑的地下室中,成为一个“看不见的人”。他虽然完全消失于外部世界,却沉入漫漫的思索之中,在1369盏电灯的照射下发现真正的自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aa3131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