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课前诵读

时间:2022-10-25 15:1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学经典的传诵

摘要:合理地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道德品行的养成,同时还是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课前诵读 国学经典 课堂教学 《弟子规》

作为一个一线老师,经常看到以下现象:预备铃响了,因有些老师没有养成课前候课习惯,而办公室又离教室较远的话,在这段时间就容易出现教学管理空白区。学生因老师没有在场监管,如下现象应运而生:

1、大声吵闹、喧哗; 2、依旧离座与同学玩耍; 3、埋头补写各科作业;

4、调皮学生走到门前探视老师是否来上课。

这样的课前现象对于课堂的教学是否有益可想而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多大也大概能猜到几分。除此之外,这些现象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还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上个学期,我校有个学生因铃声响后教师没有及时进教室,这个学生便跑到门前探视,却发现老师正在不远处往教室走来,于是匆忙赶回自己座位,结果途中被旁边学生的脚绊倒在地,导致腿部骨折。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老师们还经常把此类问题归结为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未养成来看待。

如何让这个教学空白区在能消除安全隐患的前提下,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以便有个良好的课前学习氛围呢?其实,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预备铃声响起,我匆忙走进教室。又是一个大混战的场景,带着一丝无奈又无助的表情我又开始了每天例行的课前纪律整顿。就这样,强迫学生调整好坐姿,放好书本,等教室平静之后开始一节新的课程……

长此以往,禁不住产生一种想法:如果把教师走进教室的这段时间让学生有事可干,能否扭转这个局面呢?恰好,我想起了早读时让学生背诵的国学经典段落,如《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我在学校每星期有三节早读,单纯地只在早读时间落实积累,复习时间缺乏,个体差异性导致一些孩子不能当天完成背诵任务,再加上花在这上面的各类时间太少,不仅背诵效率低,还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那么能不能在这段时间从中做文章呢?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在自己班级做起了实验:首先是每周的周一早读背诵一小段国学段落,周二开


始,室内课课前重复诵读周一早读背诵内容,周五随机抽查五位学生本周背诵内容的掌握情况,达标者在班级量化表中加5分。

还真别说,一周下来,不管是出于加分的目的,还是为了完成背诵任务,对于课前的纪律的养成还真有些许见效,虽说有些孩子仍旧喜欢动来动去,但最起码全班一起背诵,课前乱哄哄的状况也受齐诵的氛围影响有所好转。加上学生今天跟一些,明天跟一些,一个星期下来,大部分孩子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该方面的积累。

但其中仍有一些不足:1、个别学生抱着滥竽充数的态度对待此事,导致逐渐形成跟风现象。一些原本积极参与的孩子发现有人没有背诵而老师也未及时的处理,于是他也就放松了积极的态度。如果老师每天去监管这些孩子的背诵,就等于给孩子和自己带来一种学习和教学的负担;2、每天课前的诵读,由于第一天,第二天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驱使下还能兴致勃勃,一丝不苟的完成。当时间久了,课前诵读形成一种常态之后却让枯燥乏味占据了上风后,于是又有一部分的学生退出了展现的舞台,变得消极怠工;3、虽说在课前有了诵读的齐读声使得纪律得到提升,但诵读的效果如何能更好地提升好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呢?

三个问题,个体差异性如何弥补,兴趣如何延伸,诵读对语文教学的效果体现较低。

为此,我又想了几个办法。恰逢那段时间班级正在进行一对一的优辅差活动,我利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举行了一个“国学经典交流会”,让学生自由谈及一些对于《弟子规》等文本的解读及感悟,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基础上顺势开展“认师”仪式,让平时记忆力较差的孩子自由选择一个小老师,帮助他背诵和解读文本内容。每周根据学生的成效,选取三队“最佳师生”组合,予以表扬和小奖品的奖励。在有人监督还能共同进步获取成功的喜悦基础上,这种激励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学困生的现状。除此还不够,兴趣始终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想不让他学都难。在这点上,我借鉴了著名特级教师陈琴老师的一个做法,就是还原传统的古诗文吟诵模式,采用古汉语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韵律去发出四个音准,从而帮助学生去发掘和提升整篇词文总的一个情感基调。我先是让学生在拿到诵读文本之后标上声调,在周一早读时专门指导学生抓音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d7b224bcd126fff7050b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