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感悟: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文学思想 在莫言获奖后的演讲中,多次提到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认为他们使文学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顶峰,后人无法超越。因而促成他们之后文学创造走上了一条写作技巧创新之路,意识流、荒诞、魔幻、鬼怪等等手法纷纷出现,写作手法标新立异成为一种时尚。 如果对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文学思想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就太肤浅了。巴尔扎克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说写作的对象,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种认识当然与启蒙运动以来人文主义思想有关。巴尔扎克的野心是要写出反映整个时代的画卷——人间喜剧。 如果这样认识巴尔扎克对文学的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是奠定了文学就是人学的基础,这个基础来自“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认识。文学反映了人,也就通过人反映了出整个社会。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段社会的历史片段,而一个群体的经历,就是一段社会的历史。 写人的小说的重点是写人性。人性是与“人活着是为什么、人应该怎样活着”的终极拷问有关。所以,文学作品给人的启示就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更吸引人的是故事里面的人的活动,以及有此表现出不同人的情感、价值取向、做人的准则等等,揭示人的广阔精神世界和人性本质。 巴尔扎克以写人为核心、以揭示人性世界为内容,给后人描绘出一幅繁杂的、无序的、但是热气腾腾的生活画卷。使我们在许多年后可以回到巴尔扎克时代,感受他那个时代的气息。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这样的。莫言在演讲中提到,希望自己作品中的“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含义就在这里。 70年代中后期流传甚广的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列斯朵夫》和美国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1939-1941)、《战争与回忆》(1941-1945)就是好作品的实例。前者描写个人奋斗史,后者“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中国人近百年的奋斗史,正需要这样的文学记录和再现。 被誉为托尔斯泰时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功绩就是为后人描绘出“托尔斯泰时代”的历史画卷。他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画面。这里重点提一下他的《战争与和平》,因为这部作品,建立了他写作的历史文学范式,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路。 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和历史情节并不复杂,比之《安娜·卡列尼娜》对人物的刻画并不突出。但他在小说中大段的内心描述,站在故事情节之外的评论,尤其是小说结尾时大段大段的引用《圣经》的写法,在前人中是没有的。也许他认为,只有这样来写才能全面深刻反眏历史的真实。 托尔斯泰历史笔法文学作品,到了索尔仁尼琴这里,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索尔仁尼琴笔下的历史:从《古拉格群岛》到《红轮》,描述出“俄国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全景历史”。它不仅对俄罗斯人认识自己的历史有帮助,对于今天的中国人的启迪作用也很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d84559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