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歌曲《喀秋莎》的跨文化传播

时间:2023-01-06 23:17: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联歌曲《喀秋莎》的跨文化传播

摘要 苏联歌曲《喀秋莎》不仅在二战时期被苏联士兵广为传唱,也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喀秋莎》的传播内容和传播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 《喀秋莎》;跨文化传播;文化认同;

文苏联歌曲《喀秋莎》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首歌不仅是二战时期苏联抗击侵略者的士兵之歌,而且在中国也被广为传唱,影响了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成为两国人民对于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拥有的共同记忆。今年59日,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喀秋莎》的旋律中出场,成为中俄两国媒体和民众热议话题。这首军旅情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两国的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喀秋莎》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1、以音乐为载体,音乐的形式美具有超越性

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乐音,从物理属性来肴,它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区别,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音乐和语言比校,二者都是声音现象,但有本质的区别:语言是一种符号,代表着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并和人的思想直接联系,语言的灵魂是语义,语言是表达语义的。可以认为音乐中形式即内容,别无其他可言。可见音乐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可以不借助文字让人理解和领悟。”[ 张俊:从《喀秋莎》的故事说起——漫谈音乐形式美的相对超越性[J].山东文学2008年第12]音乐的形式美具有超越性,可以超越时空物质的限制,超越语言概念束缚的特殊性,从而使其获得远离物质层次的精神超越。因此,审美主体就可以超越时空障碍、语言环境,而欣赏音乐的美。《喀秋莎》能在中国受到如此欢迎,首先是因为音乐的共通性,即使不懂俄语,中国大众也能够跨越语言甚至文化的障碍理解这首歌曲。音乐在人类的交流中可以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激发共鸣。 2、以爱情为内容,情感共通打动人心

《喀秋莎》虽然在战场上不断响起,鼓舞着战士们冲锋向前,但其主题却是爱情,描绘的是一个姑娘对战场上恋人的思念。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东西方共通的情感。众所周知,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村在着本质的区别与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但是人类的文化也存在共性。不同文化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交流、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生命存在通性或同一性。人之作为人,总是有许多共同的东西。首先,都有共同的生理特征、身体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它们构成了人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与行为的自然基础。”[ 叶浩, 郭永玉. 文化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正因为如此,各民族、国家在情感上会存在一定的共性。虽然不同文化对情感如何表达和解释具有差异,但是有些情感具有普遍性。《喀秋莎》所描绘的爱情是人类情感的代表之一,在人类情感的指向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爱情是超越民族、语言、文化的人类普遍情感,即使中国民众不了解苏联文化,却也能感受和理解歌曲中的爱情。 3、以战争为背景,相同经历增加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区域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区域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在跨文化交往中,文化认同并不仅仅表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异质文化之间碰撞冲突中的接受与趋同,也可能体现为不同文化在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等层面上的某种偶合与类同。因此为了达到跨文化传播效果,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对该文化认同的强度与文化认同的内容都会影响到跨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的强度越深,相互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就越能得到维持和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中苏两国同处于战火之中。苏联政府有条件地陆续向中国提供各种武器和军事物资,派遣军事顾问和飞行员。中国也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并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苏两国人民共同经历反抗外敌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并且互相给予一定帮助。共同经历战争,中国民众更能对歌曲《喀秋莎》感同身受,也更能认同其所表达的情感和传递的文化。 二、《喀秋莎》对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1、通过多种载体传播文化

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像我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那样,通过官方的语言和文化教授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文学艺术形式,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影响其他文化群体。《喀秋莎》是以音乐的形式传递苏联文化,最大限度淡化了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障碍。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跨文化传播,并且通过多种形式传播中国文化。 2、寻找文化契合点,引发共鸣

跨文化传播不是自说自话,只有能够被受众接受且引发共鸣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文化的边界也是模糊的,自古以来,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在不断地进行跨文化传播,不同文化之间不断摩擦,融合并形成新的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传播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能够认清、包容世界文化的多元。在跨文化传播中,学习和掌握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特点,将不同文化融合,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用大家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共鸣。如果外国人只能用功夫、中国结、等概括中国文化,那么这种自我压缩式的跨文化传播实际上并不成功。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对方易懂的语言,让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成不用翻译的世界通用词汇,在共鸣中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张俊.从《喀秋莎》的故事说起——漫谈音乐形式美的相对超越性[J].山东 文学2008年第12.

[2]叶浩, 郭永玉. 文化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徐浩然.从《江南style走红看跨文化传播策略创新[D].内蒙古:内蒙古大.20136.

[5]孙焕根.电影《功夫熊猫》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D].河北:河北大学.20105

[6]拉里·萨莫瓦,理查德·波特,埃德温·麦克丹尼尔.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郭丹青(1993——),女,籍贯安徽砀山,兰州大学2014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张婉宇(1992——),女,籍贯山东济南,兰州大学201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e94e2e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