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导学案

时间:2023-05-11 05:25: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 高二政治学案 主备人:高家欣 审核人:王娟 使用时间: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导学菜单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

三、随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十二五”峥嵘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回答12题。 3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因为 A哲学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的 C.先进的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D哲学是与时俱进的一门学科

4.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重点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集中全部力量解决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 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 高二政治学案 主备人:高家欣 审核人:王娟 使用时间:

5.科学家说哲学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由此可见(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B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 C.对普通百姓来说,哲学只是悬浮于空中的理想楼阁 D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6.科学家说哲学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领导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

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 B哲学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C哲学总是与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7.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9.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

10.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

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创立了唯物史观

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 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它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C.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D.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13.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是(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是辩证法

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的改革世界

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15.辩证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在于( A.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后者不彻底 B.前者坚持了辩证法,后者坚持了形而上学

C.对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前者如实反映,后者歪曲反映 D.前者看问题既唯物又辩证,后者看问题既唯心又形而上学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7fc19fc770bf78a652954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