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3-05-11 05:25: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大主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论证。就心理健康的含义、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危害、构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对于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危害分析构建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对内心修养的塑造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任何挫折困难,心理都不会迷乱,都能用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行动去克服它。心理健康也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有以下三项标准: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2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危害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是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心理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它会使大学生产生不安、封闭、抑郁、自卑、苦闷的心理,在大学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去与他人交流,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都在心理积压着,从而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乐趣,变得十分的讨厌大学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认为自己过于无能。在学习上失去了自信心,害怕考试,产生厌学的情绪,致使逃课现象屡见不鲜,对未来也没有了信心和斗志。在交往方面会更加的自我封闭,不合群,形成孤僻冷傲的性格。为了能宣泄内心的苦闷,只好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对网络产生了依赖。网络掩盖了真实的生活,扩大了现实生活虚拟社会间的差距,扩大了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他们渴望在网络上追求虚拟的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或逃避现实世界,在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三者之间产生冲突,往往使他们在网上和网下判若两人,严重的可导致双重或多重性人格问题,分裂自我结构。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破坏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 构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3.1 以德育工作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其一,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德育工作范畴,它既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实施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其二,在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上,坚持以下六个工作原则: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直接为学生服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为学生工作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动态的信息资料,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决策、部署、实施提供建议;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情况定期汇报制度;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与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对有心理问题学生做出处理时充分尊重心理辅导中心提供的建议意见;坚持对各院系学生辅导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的制度,使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有效的行为对待学生心理问题。

3.2 心理健康教育以教学为依托,以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阵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辅导的作用,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以及基本的心理知识。其特殊性在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谐,使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心理特征,提高自我适应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要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方法的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除教学之外,更多的应在心理咨询中心来完成,心理咨询中心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为此,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心理咨询室———以心理咨询教师为主要力量,做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德育工作室———以学生辅导和专业指导教师为骨干,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过程,它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的过程;班级与家长联谊网———以校园网为载体,以班主任为桥梁,建立家长与学校联合工作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1 戴卫东等.消费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王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教育作用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13 刘崇林等.公共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b658e5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