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面的历史》有感 柯林武德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学者在进行历史研究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受当代的思想和眼界的影响,这也是难以避免的。就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也容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代入主观色彩,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常常会影响其治史理念,就像希罗多德笔下的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而修昔底德则侧重于对政治和军事的著述。在我看来,这正是历史研究的精彩之处。选择看《多面的历史》,也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我认为书中所描述的多面的历史,既指一些具有不同经历背景和理念的历史学家所阐述的各具特色的史学观点,也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史学的多样形态。 作者唐纳德·R·凯利在序言中说到,《多面的历史》意欲对西方历史实践与理论的传统作一些解释和概括,具有批判性的笔触,体现的是近代学者对传统的发展。我看的主要是前三章,涉及西方神话故事,希腊和罗马的史学发展。 在第一章中的一个小节《历史的两面性》中作者提到“历史总是存在于观念王国中之中,摇摆于真实和假象、确定和可能之间”,这是以当代人的眼光看历史所得出来的一种体验,可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但历史又确确实实是发生过的,不可改变的,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不断引起今人对还保留的一些疑问、一些残缺的书籍不断探究和争执,就如有人说希罗多德是“历史之父”,还有人说他是“谎言之父”一样,从不同的立场来看,一切观点都好像能成立。这是历史的趣味所在,也是容易让我觉得懊恼的地方,像是处于一所华丽巨大的宫殿,却兜兜转转找不到出口。关于历史和神话,荷马和希罗多德在自己的历史著作中都有记述,神话故事在如今的时代看来带有迷信色彩,但以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希罗多德更像是一个神话收集者,他在书中的确运用了一些神话故事,但他还是会补充自己的看法“对于这种说法,我是不相信的”,这种记史的理念也是他受人尊崇的原因之一。 第二章中,作者对希罗多德着墨最多,我也对比课本、本书及张广智先生的《西方史学学史》,主要关注了希罗多德的相关史学观念。希罗多德的著述理念是“保存有价值之事的记忆”,这种理念指导他运用批判、分析和讽刺的手笔,选择性地记载他所认为的有价值的事物。他的史料依靠标准之一是道听途说者的证词,这一方面可以说丰富了史料来源,是记述内容更加多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道听途说者的证词极有可能是受到一些利益驱使而对事实的歪曲,基于此的历史记述也是充满谎言。希罗多德骨子里透露的是对希腊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推崇,这个思想也不可避免的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对于埃及,他一直是怀有敬意,认为希腊的很多文化,都是源自于埃及。但对于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埃及人为减轻耻辱而宣称冈比西斯具有埃及血统一事,希罗多德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可以看出,他还是把历史事实放在首要地位。希罗多德的一些著作思想让我联想到中国的史家司马迁,我认为这两位大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二人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史学视野比较宽广。其次,二人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和希罗多德的对比中,作者认为修昔底德的视野更加狭隘,一是修昔底德看重政治和战争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著述;二是修昔底德把记载历史只当做一种“写作”而不是探寻。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修昔底德在书中,报道了大量的演讲,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引发战争的动机,本质上看,也是在试图探寻历史背后的原因。 在看书时,个人更喜欢波里比阿的史学思想。波里比阿在叙述罗马兴起的过程中涵盖整个世界,他的叙述手段娴熟而又富含技巧。波里比阿兼具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其中比较大胆的即是对一些前辈的批判。波里比阿提出了很多较新颖的观点,他注重地理和气候在历史中的作用,也否认神祇对历史的现象的决定性作用,我认为他的记史观念更具进步性和世界史的意味。 历史学家对于罗马的历史记载,很大程度上有希腊史学的影子,文化的烙印始终很强,但对于现实社会中一些道德沦丧,罗马帝国日渐式微的现象,在著述中还是能有所察觉,像在李维和塔西佗的著作中,能看到他们对美德的呼吁和追求。但是“罗马史是模糊的”,罗马史并没有一个相对严谨的著述体系,历史著作中具有一些历史现象,但就像书中说的“从一开始,历史便被起点困扰着”。 总之,通过看本书和教材的学习,觉得古希腊、罗马的一些史学家和史学著作都非常出色,虽然在现在的时代看来,里面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比较荒谬,但从那个时代的角度出发,史学家的治史理念和史学追求足以让人佩服。 谢树威 2016258010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805558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