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剂”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育的独特现象分析

时间:2022-04-08 01:2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被调剂”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育的独特现象分析

作者:暂无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7年第9



【“被调剂”: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的一道“魔咒”】

在十余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一个始终未变的现象——无论是我

2005 年上大学那时,还是至今我教的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中,大部分总是因为“被调剂”而来的。以本人所从事教学的H 大学为例,社会工作本科学生被调剂率可能接近三分之二(连续五年成为全校被调剂率最高的专业,这种现象竟是发生在社会工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府,那么,全国范围内的情形可想而知),尽管这种被调剂的现象随着时间的纵推而有所减少,但被调剂始终成为多数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共有经历。与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相比,我们发现,这种长期存在的被调剂现象,似乎是发生在社会工作专业身上一道挥之不去的“魔咒”。

【何以如此?——“被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多重原因】

为什么偏偏是社会工作专业饱受如此冷漠的待遇,使得多数学生都在不知情、不了解的情况下“被读”社会工作专业?本文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属新生事物,缺乏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所以,当被别人问起“社会工作是什么”的时候,竟然难以概而言之;即使会说“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这种术语,却也要解释半天依然让听者云里雾里。在中国,社会工作未成为一项广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专业、职业体系(未成为一项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二是社会工作在社会中的职业化程度,这与其结构性位置较低或不明确密切相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国家人才体系之中,并在后续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量级文件。

但问题是,至今为止,社会工作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合法性基础依然缺失。

三是就业对口率不高,即高校培养的社工毕业生多数不去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这一点虽然不是社会工作独有的问题,但却是影响社会工作的重要因素。急剧的社会变迁衍生出丛多的社会问题,却难以激起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这些工作的意愿和动力,原因何在?尤其是当前互联网革命的到来所引发的人工智能,甚至机器人社会的来临,是否已让社会工作学生做足了应有的准备?高校是否真正发挥了教书育人,以及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效践行其社会使命的功能呢?

四是社会工作容易沦为“剩余学科”而成为调剂桶。很多学生在报考前只听说过社会学法学这类专业,但是对于社会工作到底是什么却一知半解,因而也就不会为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倾注四年的精力。在整个西方社会脉络中,社会工作的结构性位置与合法性基础在其充分践行社会保护功能的过程中得以确立。然而在中国,较为独特的现象是,社会工作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社会学的一个二级学科,被赋予“应用社会学”的定位。在以中宣部为主导的国家哲学科学基金项目的学科体制设置中,社会工作仅被以“社会学其他学科”这一笼统称谓所代替。


这就意味着,现行体制的延存,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容易成为学生追求其他专业而不可得之后的“必然产物”,这难以改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剩余专业”的宿命。

【如何破解?——聚焦社会工作学生专业适应性议题】

本文无意对上述诸多结构性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实际上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也是难以实现的。笔者尝试将上述提及的“社会工作本科学生广被调剂”这一现象加以延展,既然大的社会环境(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学科体制、专业地位等)暂时无法改变,学生“被调剂”这一事实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有较大的改观。那么,如何在“被调剂”之后,有效改善学生的不适应现象?

在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即使多数同学最初被调剂而来并产生了诸多不适应现象,尤其是在唯一可以申请转专业的机会丧失以后,只能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安慰自己。但他们在四年学习过程中,会因为一些老师、一些课程或一些实践中的经历的影响而加深或重塑他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进而确立了对社会工作学习目标乃至未来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的意愿和行动准备。

如果说“被调剂”是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一种难以言说的伤”的话,那么,如何给这种“伤”以最大程度的重视和应有的干预,这是社会工作教育本身的一项核心任务。因此,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首先应该将学生广被调剂的现象视作教育工作的既定事实,积极带领学生从对社会工作专业不了解、不认识、不理解,进而产生的不适应,向着认知、认识和理解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转变并达致适应状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认同、就业选择等。

现有研究和教育实践较少关注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因此,本文希望将目前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调剂现象转移到对学生专业适应性议题的关注上来。如果能在大学阶段具备较好的专业适应性,学生们就可能有更多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行动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专业适应、专业认同、专业就业选择等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工作本科学生适应性过程、影响机制和行动策略等,需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另行撰文予以呈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12eb13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