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本细读法语文阅读教学示例 作者:郑建和 周善兵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6期 【摘要】文本细读被英美“新批评”派奉为圭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鲁迅的《药》为例,从篇名释义、开篇细读和“枯草”意象等三个方面予以分析,解决了文本细读法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关键词】文本细读 鲁迅作品 语文阅读 任何一次阅读经典的行为都将是冒险。阅读鲁迅当列其中。如何解读鲁迅的作品,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直面作品本身,就如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情本身”。直面作品,就是贴近文本,抛去成见,在去蔽的过程中让作品的意义显现。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被英美“新批评”派奉为圭臬。虽其流于形式主义,但也给我们该怎样阅读作品带来不少启示。“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基于此,让我们通过文本细读,向伟大心灵靠近。 一、篇名释义 鲁迅以“药”作为小说的题目,但文中再也没有提及一个“药”字。“药”一出场,就退了场。字面意义上的“药”虽然退隐,但“药”的幽灵却一直在文本中、在作者的世界里,在读者的阅读中徘徊。可以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需特别提起同学的注意。鲁迅的目的何在?就如阅读柏拉图对话录,几乎都写苏格拉底的事,但在众多对话篇名中真正出现“苏格拉底”字样的只有《苏格拉底的申辩》一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暗示着柏拉图终其一生的写作都在为苏格拉底辩护。“药”仅仅是“药”吗?从《呐喊·自序》来看,鲁迅一生是寻药的一生。起初,他为了父亲的病指望中医,失望之后,东渡日本研习西医,但在日俄战争纪录片中,他又看到了有着强健体魄,麻木神情的众多看客同胞后,失望之余又把目光投向了文艺,但文艺又如何呢?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药方的寻求只是反抗绝望罢了。由此看来,“药”在鲁迅的世界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药”作为一种希望,能对症下“药”时,药就是良药,否则就会变为毒药。 在《药》中,“药”到底指什么?人血馒头,这是字面意义上的替代。此种替换,掩藏的是尴尬与断裂。“人血馒头”最初来自一个不明身份的“犯人”,在康大叔的言辞中明确为“夏瑜”,最后转为深层次隐喻“启蒙、拯救”。血作为夏瑜生命的象征,作为他拯救社会的“药”,在小说一开始就终结了。“药”在夏瑜这里,是“革命”,是“启蒙、拯救”的隐喻义,而在华小栓、华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9c077a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