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卷之风对唐诗影响探究 作者:颜晓莹 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7期 摘 要: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氛围。知识分子为了增加自己中第的几率,往往会呈递自己的作品给达官贵人,以获得显贵们的举荐,开创了行卷的风尚。比起科举考试注重规范性的限制,行卷之风更有助于进士的自由创作,因此行卷的诗也往往优于省试诗。同时,行卷之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唐诗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作交流氛围,促使士人创作精益求精。 关键词:行卷;省试诗;科举;影响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的重要途径之一。魏晋南北朝,以门阀与家世为主要标准的九品中正制日显弊端。到了隋唐,科举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唐朝沿用隋朝科举制并加以完善,此举打破社会阶级的限制,让更多出身寒门的人才通过更为公平的选拔进入朝廷。由此,考取功名成为当时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社会上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氛围。 科举虽然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在唐朝,科举考试的试卷是不密封的,这意味着考官除了通过考卷来筛选合适的人才以外,甚至还会受到考生的声名、平日的表现、达官贵人的举荐等多种因素影响。这给了考生通过宣扬自己名声、呈文托人推举等方式来进第的机会,行卷则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关于行卷的定义,学界多推崇程千帆先生的观点:“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是通过行卷而中第的。王维20岁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为考中状元,特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献曲,以博得公主阅读自己文章的机会。后公主果真对王维的才华嘉奖有加,命令将原定的状元换成王维。 从本质上看,行卷是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实则是古代知识分子为自己开拓的一条入仕之路。唐代贡举分为制科和常科,而常科之中又分为进士、明经两科。据《新唐书·选举制》载:“其天子自昭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制科由天子亲自选拔,名目极为繁多,每年开展情况也变化莫测。为了选拔人才,制科考试喜搜罗各类古怪刁钻的考题,不利于考生准备,所以大部分人仍集中在常科的选拔。进士和明经两科虽同属常科,但两者前途的远近和及第的难易却非常不同。《唐摭言》卷一中提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致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言,极言明经与进士两科之间的层次差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e67c8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