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海河岸边一惊雷 在天津大学校园的北洋广场上,矗立着张太雷烈士的半身铜像。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建者、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就毕业于这所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 1985年8月1日,张太雷塑像落成仪式在天津大学北洋广场举行。根据天津大学工作人员介绍,因为铜像体积大,国内只有上海汽轮机总厂能够铸造,当时该厂的总工恰恰是193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业系的校友田庚锡,为此上海校友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汽轮机总厂精心施工,高水平的完成了任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塑像题词,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题词“革命先驱”,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题词“北洋之光”。 如今,张太雷塑像仍坐落在北洋广场的中轴线上,经历风雨,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成为北洋革命精神的标志。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大学,校风严谨求实,人才辈出。张太雷烈士研究专家、天津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珊教授介绍张太雷天津求学经历时表示,1916 年1 月,作为临时预备班的第一期学生,张太雷到天津,进入北洋大学法科预备班学习,立志要当一名伸张正义的律师,在校用名张曾让。入校后学习国文,英语等课程。张太雷才华出众,读书勤奋,经过半年的努力,考试成绩优秀。同年9 月,升入北洋大学法科法律门己班学习,成为北洋大学的正式学生。 张太雷曾一度有毕业后去上海当律师的打算,但强烈的家国情怀却让他的个人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1918年5月,在反对中国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斗争中,张太雷作为学生代表,与天津的马俊、郭隆真和北京的许德珩建立了密切联系。五四爱国运动中,张太雷带头参加天津的一切爱国行动,英勇地站在斗争第一线,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骨干。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罪行,北洋大学组织了44个讲演团,先后到杨柳青、塘沽等地进行演讲。《益世报》6月2日以《大学讲演之详情》为题,报道了张太雷带领的讲演第二团赴塘沽等地讲演的情形。报道说,他们的讲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他们上了回城火车后,“听者犹相聚不散,引领遥望,似恨时间短促,不能尽所欲闻也”。由于张太雷的出色表现,1919年10月,新“天津学联”成立时,拟定筹备建立总务、教育、出版、调查、演讲、经济六个委员会,确定张太雷、邓颖超等10人为演讲委员会筹备员。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张太雷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位于天津法租界的《华北明星报》兼任英文翻译,期间结识了苏俄共产党人,并与李大钊建立了联系。1920年2月起,张太雷便开始协助李大钊进行建党工作,不断将秘密翻译的社会主义文献送往北京。3月,他加入了李大钊在北大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张太雷作为他的英文翻译,参加了他在北京会见李大钊和在上海会见陈独秀的所有建党活动。 在十月革命和李大钊的影响下,张太雷的思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张太雷曾在在目前留存下来的唯一一份家书中写道:“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他曾坚定地对好友说, “做人要整个儿改,我以后不到上海当律师了。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 “从思想上倾向马克思主义来说,第一必须自觉清除自己头脑中的旧思想、旧观念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第二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立场移到工农大众方面来。这是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历史必由之路。”刘玉珊分析张太雷的思想变化。 天津是张太雷革命生涯的摇篮,也是他革命征程和辉煌人生的起点。在天津的5 年时光里,张太雷打下了扎实的学识基础,培养和锻炼了卓越的组织才能,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完成了一个求知、爱国、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向一个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者和领导者的转变。 22岁的张太雷从北洋大学毕业后,便参加了李大钊在北京创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不久,他加入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后他在建党建团、国际活动、统一战线和军事斗争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业绩。他是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第一位中国共产主义者,中国共青团的主要创建人,催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产党人和广州起义的总指挥。1927年12月12日,他在指挥广州起义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至今,天津大学档案馆还保留着张太雷的学籍登记册及其因参加革命而未来得及取走的毕业证书。从投身革命开始,张太雷便怀着“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的心愿,抛弃了个人的一切荣辱得失,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以天津为起点,张太雷开启了他为之终生奋斗的旨在谋求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之路,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为近代中国人民的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af0c10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d.html